文/陳國龍
滿族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滿族人民在悠久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了優秀燦爛的民族文化。剪紙藝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滿族剪紙歷史悠久,始于明代,后來在民間廣泛流行。滿族剪紙有派別之分,不同流派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特點。此外,滿族剪紙的藝術特點還與地域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滿族剪紙藝術是滿族的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它依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歷史發展十分悠久。據研究,滿族剪紙最早在明代開始流行,因為當時女真人的造紙技術已經得到很大發展,為滿族剪紙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有利保證。清代是滿族剪紙藝術的輝煌時期,在流傳的廣泛度和形式數量的豐富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政府對民間技藝的重視和宣傳,滿族剪紙藝術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也逐漸成為我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瑰麗奇葩。
剪紙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面刻畫出一些圖文式樣,具有裝飾效果,是民俗風情的一種呈現。剪紙藝術有南北派之分,一般南派線條柔美、玲瓏剔透,北派線條粗獷、特征鮮明,都是各自地域文化特色的表現。滿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北方的東北和華北一帶,滿族剪紙藝術也多呈現出北派的風格特點。但具體而論,不同地域剪紙的藝術風格也存在一些差別。例如河北北部壩上一帶的剪紙,既有粗獷之輪廓,又有細膩之線條,兼具北派和南派的風格特點。而長白山地區的剪紙內容以反映民族祭祀和滿族風情為主,北派風格尤其明顯。
此外,從內容、表現形式和具體用途上也可以對滿族剪紙做一些劃分。從內容上看,滿族剪紙可以分為人物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動物剪紙、吉祥剪紙和瓜果盆籃剪紙等多種不同類型。從表現形式上看,可以分為單色剪紙、復色剪紙和點染剪紙等。在具體用途上,剪紙具有用來裝飾室內、祭祀祖先、歡慶節日等不同的用途。在眾多的民間剪紙藝術中,滿族剪紙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滿族剪紙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歷史風情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滿族人民心理意識和審美追求的具體表現。滿族剪紙藝術所體現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早期的滿族勞動人民對大自然十分敬重,但他們已經不把具體的自然體本身當作直接的崇拜對象,而是相信自然界萬物都有特定的自然神在掌管,因此形成了神靈崇拜。在剪紙藝術上,這種神靈崇拜也有所體現。一些神術和神靈的形象經常被物化成剪紙形象,例如一種叫“麼麼人”的神像剪紙,特別具有特色。剪紙人物五官清晰明朗,戴耳鉗穿長袍。頭飾比較紛繁,有的頭上長角,有的頭戴旗吉,有的頂著很長的辮子。這種“麼麼人”的神像剪紙源于人們對“麼麼神”的崇拜(又被稱為“老太太神”),它是繁衍的象征,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對母權文化的崇拜。
滿族人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中具有代表的是薩滿教。薩滿教的基本觀念包括靈魂觀念、神靈觀念以及三界觀念,是一個崇拜多神的宗教。早期的滿族剪紙藝術與薩滿教緊密相連。薩滿神像剪紙表現的大都是薩滿崇拜的內容,例如始祖神話剪紙和動植物的圖騰剪紙,都是將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的內容依附于薩滿剪紙之中。薩滿剪紙還著力表現一些神話傳說,根據布庫里雍順傳說和努爾哈赤傳說制作的薩滿剪紙,在滿族民眾中流傳甚廣。
滿族剪紙多采用對稱剪法,這是滿族人民追求和諧、優美的審美心理的反映。這種對稱剪法體現在,同一畫面中一般會剪出相同或對稱的幾個圖像,排列在一起。剪紙講究整體構圖和左右對稱,要求畫面飽滿勻稱且富于美感。以剪紙作品《戲虎圖》為例,畫面左半部分描繪的是小孩騎在老虎身上揮動彩帶,右半部分用對折的剪法剪出一個完全對稱的小孩與老虎玩耍的場景。整個畫面和諧統一、富有美感,而且作品也洋溢著吉祥歡愉的氣氛。
滿族人民對白色偏愛有加,認為白色有吉祥的寓意,這種色彩審美觀與滿足人民的生活習俗不無關聯。滿足人民常年生活在白雪覆蓋、多崇山峻嶺的北方地帶,視覺接觸的多為白色,因而對之產生了特殊的情感。在滿族剪紙中也多以白色為主,例如窗花、祭祖的掛簽也都是白色。而近代以后,滿族人受到漢俗的影響,各種顏色的剪紙作品也漸漸多起來了,其中以紅、黃、白最為常見。
滿族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它蘊含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十分鮮明,包括原始的神靈崇拜、早期的宗教信仰、對稱的構圖心理以及獨特的色彩審美等。對滿族剪紙的發展歷史與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有利于進一步了解滿族剪紙的歷史淵源和藝術風格,從而使剪紙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1]黃迎潔.滿族民間剪紙藝術的現代發展[J].林區教學,2017(5).
[2]呂美,李婧然.滿族剪紙藝術當代轉型之路初探[J].設計,2016(7).
[3]徐藝.遼寧滿族剪紙藝術中的造型特點與審美意蘊[J].美術教育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