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曉南
作為一名鋼琴演奏者,應該了解鋼琴的歷史文化和大概的曲風以及演奏風格,中國鋼琴曲的演奏風格大致由各個民族的音樂風格而定,我們作為鋼琴演奏者應該大概了解掌握中國鋼琴曲的演奏風格。
從上世紀70年代以后,我們國家的文化方針發生改變,隨著許多音樂創作的蓬勃發展,創作出了大量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在這些作品中,有許多是由我國傳統民族器樂作品為基礎改編的鋼琴曲。比如王建中先生改編的《百鳥朝鳳》、《梅花三弄》,黎英海先生改編的《夕陽蕭鼓》、《陽關三疊》等等。在這些眾多優秀的作品當中,《陽關三疊》是其中特別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品之一。鋼琴曲《陽關三疊》是由我們國家十分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黎英海先生創作改編的,他以清代古琴曲《陽關三疊》為藍本于1978年改編創作成功。較之前的古琴曲相比,鋼琴曲《陽關三疊》當中變化最大的是第三疊,這里也是整部樂曲的高潮部分。為了表現離別時那種惆悵、傷悲和“寸衷難泯”的復雜思想感情,在鋼琴曲當中做了特別大膽的變奏,突出鋼琴音色中的穿透力和厚重感,讓這種跌宕的情感旋律深入人心,更富有感染力和更為打動聽眾。這些優秀的作品在追求民族風格和模仿民族樂器音響方面做了不少嘗試,手法豐富,要求鋼琴演奏者有扎實的基本功和理解力,來完整全面地詮釋作品。
還有一類鋼琴作品的音樂主題往往來源于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的民間音樂,它一般是口頭流傳,受到地理、歷史、審美、風俗等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它的音調與節奏非常有當地的特點,比如說切分節奏、附點節奏及旋律線條的平穩進行與大跳的結合等等。這個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桑桐的《內蒙古民族主題小曲七首》(蒙古族)權吉洗的《長短的組合》(朝鮮族)、吹起木葉跳起舞(選自鋼琴組曲《壯家歡》)、民歌鋼琴小曲四首、月下(選自鋼琴組曲《彝寨風情》)、江南情景組曲(選曲)等等。這些優秀的鋼琴作品都表現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能歌善舞、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與淳樸熱情。具有非常強的民族化特點,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廣沃土壤之中。所以我們才經常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類型的鋼琴作品,要求鋼琴演奏者,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及當地風土人情文化底蘊,準確掌握其民族性特點,演繹出地道的異域風情。
最有特點的一類鋼琴作品是我們國家戲曲改編的鋼琴作品。我們國家的戲曲是歷史悠久、淵源流傳的。我們國家的戲曲最具有民族色彩的,它獨特的風貌、地道的曲藝,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比如說:我們國家的京韻大鼓、單弦、琴書等九個曲藝品種,還有秦腔、豫劇、花鼓戲等十五個戲曲品種都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民族文化中璀璨的花朵。戲曲、曲藝在音樂方面,有許多寶貴的養料能夠供我們吸收,有許多能量能夠用來充實我們。一些鋼琴家經過多年的探索,對戲曲、曲藝的調式、音階結構、旋法規律等特點的研究,尋找典型的旋律動機,用重復、模進、變化、發展等等表現手法,以旋律中的和聲內涵作為單一調式、混合調式、復合調式、調式交替等民族和聲技法的多方面的嘗試組合和運用,并且運用豐富的充滿活力的現代流行音樂的節奏,用來表現新穎的題材和用來塑造豐富多彩的音樂形象,盡力做到使傳統與創新相結合,音樂與風格特點一致,而且賦予音樂以新的形象和色彩,從激發鋼琴演奏者的情緒,使鋼琴演奏者興奮而不感覺枯燥,例如:遐想(京韻大鼓風格)、聽爺爺唱得弦子(單弦風格)、武童(京劇風格)、友誼之舞(豫劇風格)、仙女的傳說(黃梅戲風格)等等。
中國鋼琴音樂的風格從深層意義上講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音樂文化。對鋼琴音樂中國風格的提煉須以中國傳統樂曲的鋼琴化改編為實踐基礎,在傳統樂曲的鋼琴改編實踐中,努力表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神韻”,鋼琴演奏者要努力鍛煉專業技能,如中國化和聲、織體等,這些技法是鋼琴音樂中國風格的具體表現,“中國風格”是對這些技法的概括和綜合提煉。中國鋼琴曲的演奏風格多樣化,但民族風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所以說,鋼琴音樂在中國有更廣闊的發展,在世界樂壇占有地位,民族化是必經之路。鋼琴演奏者作為一種情感藝術的抒發方式,指導我們要在演奏的過程中抒發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一般來說,鋼琴演奏者所抒發出來的聲音是美妙動聽的,這種美妙動聽的聲音與鋼琴演奏者彈琴時的力量和彈琴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一個具有審美藝術的鋼琴演奏技術是鋼琴音樂優秀表現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鋼琴的技巧與鋼琴音樂的表現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同時又是相輔相成的,熟練的基本功,對音樂背景文化底蘊的深度了解,才能完整全面的表現一首作品,使之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表現作曲家想要表達獨特的作品風格。
[1]吳金華.論提高鋼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徑[J].武夷學院學報,2010.
[2]江琳.論如何提高高校鋼琴教學質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