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艷芳
《新聞采訪與寫作》這門課程的開設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第五學期。這門課程的開設是在學生學習了《新聞學概論》的基礎之上,學生了解了基本的新聞理論。在上述的基礎之上,開設這門必修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采訪與新聞寫作的能力。
山西工商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普遍基礎知識積累相對較差。學生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應用技能有待提高。而現代社會對傳媒類人才的需求則是,學生能夠把采編播打通。基于這樣的社會需要和學生的基本情況,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以下能力:學生能夠有新聞敏感,發現新聞線索,寫出新聞采訪的策劃案,做好采訪前的基本準備工作,了解采訪的方法和技巧,對于采訪素材具備整理和收集的能力。在做完一系列的采訪后,要對采訪的內容具備寫出來的能力。
在《新聞采訪與寫作》現有的課程大綱基礎之上,對已有的知識要點進行系統合理的解構,之后在具體工作情境的要求進行知識的重構整合,讓課程的設計在現有的課程體系下變得更加的清晰條理,更能夠明確應用型改革的目標,并以任務驅動法的方式進行,從而達到與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學效果。
在應用性課程改革之前,對于主播專業的學生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更多的是局限在兩個方面:采訪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以及不同新聞類型的寫作。在應用型課程改革之后,我院更加強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即融入真實的環境進行相關的訓練。除了掌握基本的采訪技巧和方法以及新聞寫作之外,還需要學生把采訪到的內容和寫好的新聞稿通過片子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真正的做到打通采編播。
在應用型課程改革之前,《新聞采訪與寫作》這門課程采用的就是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課程改革之后,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將時間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為了適應應用型課程改革的要求,不得不對《新聞采訪與寫作》這門課程的所有內容進行重新建構。改革前授課主要是圍繞十一個章節進行講解,分別是理解新聞采訪、新聞的發現與選擇、新聞報道策劃與準備、新聞采訪的方法、素材整理與形成報道思路、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消息寫作、新聞特寫、人物專訪、調查性報道、新聞專題寫作。改革之后變成了四個小的項目,分別是消息類新聞節目、人物專訪、調查類新聞節目、評論類新聞節目。
1.項目驅動教學法
項目驅動教學法,指的是圍繞項目開展教學活動。也就是說,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由一個個的項目來組成。在進行項目教學的過程中,基本的理論知識點在每一個項目學習中進行重復,這樣的話就不會導致學生學習后邊的知識忘記前面的。
《新聞采訪與寫作》這門課程重復的知識點分別是:選題、策劃、拍攝制作以及寫作。具體到每一個項目中,這些知識點都會有所側重。本門課程選擇的是消息類、人物專訪、調查類以及評論類新聞節目。選擇這四個項目作為教學內容,主要結合的是實際中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類型。這樣,就會方便學生在畢業后很快會適應真實的工作環境。
2.項目具體介紹與實施
項目一:消息類新聞節目。教學目標: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讓學生了解一條新聞消息的采集與制作;教學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五條新聞消息;教學重點:新聞選題、策劃案的撰寫、消息新聞寫作;教學難點:發現新聞線索,從而確定選題。
項目二:人物專訪。教學目標: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讓學生知道新聞人物專訪的采訪與寫作;教學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不少于10分鐘的一個人物專訪短片;教學重點:采訪的準備與采訪方法、人物專訪的寫作;教學難點:采訪方式的運用。
項目三:調查類新聞節目。教學目標: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讓學生知道調查類新聞節目的采訪與寫作;教學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寫一則不少于2000字的調查性報道新聞稿;教學重點:采訪素材的整理與分析、調查性報道的寫作;教學難點:如何擬出調查類采訪的提綱。
項目四:評論類新聞節目。教學目標: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讓學生知道評論類新聞節目的采訪與寫作;教學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則不少于10分鐘的演播室評論視頻;教學重點:報道思路的形成、新聞評論的寫作;教學難點:評論類節目話題的選取。
《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改革,打破了以往按照章節進行單純的知識點的講授,將其內容進行了重構,這樣可以將相對零散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總結,定義為每一個分析任務之后可以將課程的教學目標變得更加明確。在加入應用型改革的具體板塊之后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有利地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對于這樣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來說,應用型的改革并不是像實踐課那樣直接地反映具體的操作能力的運用,而是在每一次分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的創作思考中。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從內在出發對作品的深度進行思考,對學生提高其專業自信心有極大的幫助。
[1]趙淑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年8月第12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