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瑋佳
煙臺青華中學 山東煙臺 264000
伴隨著社會經濟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借貸這種新興的金融業務模式也隨之興起,并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逐漸地,在很多網絡媒體中出現了許多網絡借貸平臺,許多網絡借貸平臺也將這種借貸活動深入推廣到大學校園內,對高校學生的生活和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隨著近年來大學生因為在網上進行貸款而受騙的情況越來越多,不得不引起國家和社會相關管理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某高校曾經在校內進行過對網絡貸款的了解及使用情況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對網絡貸款并不感興趣,主動了解網貸的僅有10人次,占6.78%,更多的學生則是通過周圍人的宣傳(22.88%)或從其他途徑(19.49%)了解。可見大學生對網絡貸款的認知較為被動;對于網絡貸款平臺,學生接觸更多的是一些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分期付款業務,如淘寶推出的“螞蟻花唄”和京東推出的“京東白條”;愿意使用這種方式彌補日常消費或支付學費的學生為38.98%,有19人次認為網絡貸款可以用來償還之前的欠債。大部分學生將網絡貸款當作一種迫不得已的方法,與國外學生較多的利用貸款支付學費形成對比,大部分學生仍表現出不信任和觀望狀態;一些專門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分期樂等,也被一些大學生所熟悉;與此相對的是,在真正的P2P網貸平臺中,除了借貸寶有18%的學生了解外,對其他平臺的認識則很少。對于一些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網絡貸款平臺(如愛學貸、名校貸等),僅有10人次了解,可以說大學生群體對于網絡貸款的認識相當局限。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到,現在高校內的一部分“風險保守型”的學生對網貸這種“預支型”的網絡借款方式并不是很信任,處于觀望狀態。而且大學生對于網貸這種新興消費方式的具體情況也并不是很了解,認識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算是有略懂一二的也是從朋友那里聽說來的。當然,也會有那些“風險偏好型”的學生在對具體細節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就進行網貸行動,這時候,就容易產生一定的風險,對其造成損失。
學生群體在這個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當面對這個社會的一些風險和危害時,學校應該加強對其的安全教育和風險預防的培訓。面對網絡貸款給學生帶來的危害和高風險,學校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通過課堂、講座、反傳銷和詐騙的專題教育項目等多樣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誠信和風險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例如,可以將對于網貸危害的教育帶入到課堂之中,通過在課堂上對相關網貸詐騙案例的分析來建立健全宣傳教育體制,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可以針對學生的消費心理和習慣規劃合適的教育方法,對其進行相關理財知識和風險意識的培訓;同時,通過開展反詐騙等專項教育項目,提高學生對危險的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建立其金融安全意識,使其在自身權利受到損害時能夠通過正確的渠道和途徑及時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在對學生進行反面教材的講解之后也要對其進行正確貸款渠道的普及和介紹,還可以借助獎學金政策對學生進行激勵和吸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去做一些勤工儉學的勞動,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資金報酬。
要密切關注網絡借貸業務在校園內的拓展情況,做好校園網貸風險防范工作,將防范校園不良網貸作為大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內容。學校要教育學生慎重使用個人信息,不要隨意泄露。建立“學校—家庭—學生”三級聯動機制,定期組織公檢法等部門深入校園進行普法教育,以案釋法,提高學生參與校園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加強警示教育,及早發現問題并及時做好教育疏導工作。
很多學生在網絡貸款業務上面臨風險都是因為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及時還清借款所致,所以預防大學生的網貸風險也可以說是對學生的還款能力和能力的大小進行相應的預估和測評,建議網絡貸款平臺進行網絡平臺的更新和調整,增加還款能力測評這項功能,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網貸風險對學生的危害,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在進行網貸過程中可能會面臨風險的情況。
網絡借貸行業在市場中的交易行為是監管機構對網絡借貸公司進行檢查的重點項目,參照證券和期貨等金融交易公司的市場運行監管,在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必須具備資金托管銀行,防止網貸平臺利用中轉資金觸及非法集資的底線。建立風險防控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規定網貸平臺對借貸行為的風險揭示義務,以便借款人尤其是學生能夠理性地做出選擇。與此同時,對網絡借貸平臺監管機構要及時測評并更新風險提示數據,揭示平臺的風險程度,做到自查自警。
學生作為一個可以最快接受新事物的群體,更應該在網絡借貸消費問題上表現出謹慎和理性的選擇,作出理性的行為,一定不可以沖動魯莽,在學校的教導下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法律觀念和一定的金融理財知識,對身邊的詐騙活動進行提防和舉報,減少因為網貸風險而發生巨大損失。
[1]張嘉瀅.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大學生借貸風險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國商論,2016,(3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