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麗
朔州市平魯區實驗中學 山西朔州 036000
閱讀教學既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閱讀能力、培養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標準將閱讀定義為“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我們由此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性,它已經由原來的純粹的完成任務式上升為一種升華學生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中,閱讀教學還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當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在意課文的知識點,按照知識目標把一篇課文肢解成不同的部分進行教學,常從寫作背景、作者的寫作思想等起講,然后分析結構線索、藝術手法、揣摩用詞造句等,完全不顧學生是否產生需要。其實這樣的閱讀教學表面上看是科學合理的,但是實際上被束縛在了一定的思考范圍之內,忽視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思考的要求。
目前,在中考這個指揮棒下,許多學生都將分數看作是生命線。在進行閱讀的時候,他們往往會一邊讀一邊做相關練習。不用說畢業班的學生,就是剛進入初一的學生,也被這樣的氛圍籠罩著。一篇經典,或者一篇思想、文采皆佳的文章,在閱讀的時候整體宏觀把握一下之后,就是開始做相關的練習資料。內容涉及到文章的字、詞、句、段的理解分析,也只是一帶而過。在這樣一種大的環境氛圍中,學生的缺失了個性,束縛了思想,形成了思維定勢。
在我們當前的閱讀教學模式中,我們往往過分強調語文知識的傳授,強調閱讀分析和理解的科學性,不從閱讀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入手處理課堂教學,而是只注重形式的變化。
在當前“新課程”的背景下,要提高中學閱讀課堂的質量,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僅僅是一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的概念,而無法組成生動的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當中去,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身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早晨起來,會鋪的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呢?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呢,“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呢?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在比較,而這種情景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呢?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象,卻似乎看到了這一副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的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起來發覺夜里靜悄悄的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通過這種想象,學生走進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的意境。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對作品主題作出多元解讀,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表現,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檢驗一個思維過程是否屬于創新思維的范疇,有三個標準:(1)獨立性;(2)發散性;(3)新穎性。由此可見,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鼓勵學生作多遠解讀,正符合這三個指標:(1)學生對作品作出的多遠解讀,以其個性鮮明的思維為基礎,他們解讀作品所得到的意蘊,是他們獨立思索的結果;(2)學生們解讀往往是多樣的,從而表現為很大程度發展性;(3)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解讀過程,常常是一種探新的思維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同的是不同的主題解讀,都無一例外的具有不同的、新的因素,具有很強的新穎性。
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的好,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
“解讀”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想與想象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創新思維的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境界,那變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
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認識到語文教學的意義,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價值觀和人生觀。終將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1]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李琰.論語文教學傾聽的價值和藝術[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7(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