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舉信
編輯工作,一般包括選題策劃、審稿、編輯加工等內容。選題策劃是編輯工作的一個源頭,是信息采集、研究、論證、組合等編輯勞動。審稿是編輯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圖書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工序,其目的從出版專業角度判斷該書稿是否達到出版水平。筆者就審稿過程中效率的提高談兩個具體問題:一個是總體把握,一個是文字加工。
審讀目錄就是審核全書的構架。不論是一級標題還是其他各級標題,都要仔細審讀、體會,如感覺不科學、不合理,則要按索引找到正文瀏覽或泛讀,確定是否應改或不改。如果通過調整篇章結構刪除一些篇目,那就直接省去了許多審稿的工夫。
把目錄仔細讀完,就把全書的篇章結構吃透了,把作者的思路理清了,就有助于正文內容的增刪、調整、章節的重新安排,這樣也可以免除許多無用功。
審讀目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有時根據篇章結構主題內容,能看出書名的問題,進而修正或者完善書名!很多書稿的書名與全書內容及框架不匹配,不合適,要么反映內容不準確,要么文不對題。書名修改及確定,可在這一環節解決。
后記、跋,應該先讀。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過程、其他寫作背景等,這對把握全書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可以防止對書稿的誤讀、誤改、妄改。這樣也可以消除許多無用功,節省時間和精力,提高效率。
在進行前述兩項工作時,注意順便改掉錯別字病句之類的問題,并順帶熟悉作者的文字風格語言習慣,為下一步審理正文打下基礎。熟悉了作者的文風和寫作語言習慣,就不會在作者一些個性化的句子句式或表達方式面前過多斟酌、糾結,審稿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大家在工作中有時會遇到兩類稿件,一類是文字基礎很差,錯誤過多;另一類是結構嚴重不合理,體例嚴重不統一。
對待這類稿件,編輯應該總結歸納出審讀意見,提出建議,讓作者自己修改。
這種方法就是退修。退修的意義在于首先是尊重作者。你認為錯的,作者不一定認可,你不經過作者同意就大動干戈,把稿件改得漫天飄紅面目全非,作者是會很惱火的。一旦作者與編輯關系搞僵了,工作就很難繼續了,將會耗費你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工作效率也會大打折扣。筆者曾審讀一本《學生寫作成語分類辭典》,該辭典70余萬字,審讀后發現作者的分類標準過于單一,且每一類目下的成語沒有一定的排序規律,如果自己修改,將耗費大量時間,且會與作者產生分歧,本人提出了具體的修改建議,退回作者修改,作者只用了不到半個月即修改完畢,大大節約了編輯審稿加工時間。
黑馬編校軟件是提高編輯效率的有力工具。新一代黑馬,不僅能檢出錯別字,檢出標點符號錯用、版式錯誤,且能檢出語法錯誤、識別病句。使用黑馬的三個方法是:(1)使用“一般”的程序級別。另有“快速”等級容易發生疏漏,使錯誤漏網?!皣栏瘛钡燃壧爆?,滿面飄紅,令人眼花繚亂,一般可不用,影響效率也傷害視力。(2)標紅處作修改時,一定要照看上下文,一是避免錯改,二是順便發現可能未掃出的錯漏。(3)黑馬掃描一般在交付二審之前使用,也可在三審之后出片之前,責編作為終極把關使用。
編輯審稿過程中,會遇到“后面還將進一步討論”之類的文字,對此必須即時查看有無照應內容,有時作者修改稿件時會把后面本該有的內容刪去了。若不即時查看,你自己到后面也可能忘了。再如,看到某些文字,似曾相識,是否與前面內容重復了呢?類似這些情況還有許多,都需要較強記憶力,同時,也需要審稿時的注意力集中,看過的印象才能深刻。一部書稿,一般不要間斷審稿,中途插進別的事情,最好一氣呵成,思維連貫、印象深,避免遺忘前面內容,節省核對時間。
當今世界,知識更新周期加快,知識量激增,各門學科不僅專門化程度越來越高,且相互交叉滲透,出現了綜合化、整體化趨勢。圖書編輯不僅專業方面的知識要廣、深一些,且有關政策法規、學術動態、發展水平,以及編排、策劃、印刷等知識也應豐富。因而出版編輯須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和要求,狠下功夫,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在審改加工時保證質量,提高效率。
遇到字詞的疑問一定要查字典、查詞典。百科類的問題可以查辭海、漢語大詞典,語詞類的可以查現漢、新華字典、辭源、漢大、成語大辭典,這些工具書應該是編輯必備的。不要怕麻煩、怕翻字典耽誤時間,你查一遍,就有了初步印象,你查兩遍,就基本扎下了根,到查三遍以后,這個知識點就是你的了,再也丟不了了,知識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編輯出版工作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編輯工作者要有意識地培養并運用自己的編輯策略,在稿件的篩選、退修、編輯加工,尤其是校對階段,根據不同的重點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時加強編輯規范與技能的學習、加強計算機的運用、提高編輯自動化處理能力等,可以極大地提高編輯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