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邳州市邳城鎮 北小學 江蘇徐州 221300
課程改革對體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以新的理念為指導,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改進“教”與“學”的行為,激發學生運動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學生運動技能是通過實實在在的訓練來形成的,而不是靠教師的講解才能提高的。為此,教師要依據體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來優化教學策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推進教學過程,借此培養學生參與的興趣,促進運動技能的不斷提高。
比如,教學“遠撐前滾翻”,筆者在進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的設計:共運用四課時進行此項訓練。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對滾翻動作進行自主嘗試,第二課時復習前滾翻技巧,第三課時初步學習遠撐前滾翻。有這這些鋪墊,學生初步樹立了對體操的規范意識,對技巧學習產生了興趣,消除了恐懼心理。課后,筆者要求學生觀看奧運會體操比賽,充分感受體操之美,從而產生對學習體操的向往心理。第四課時筆者進行教學場地的設計,帶領學生準備器材布置場地,并檢查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為學生創設一個安全、舒適、和諧的活動空間。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解我國奧運體操冠軍的成才之路,樹立學習的榜樣,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強調體操運動的危險性,突出保護幫助的重要性以及團結互助的必要性,使他們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過之前的講授與訓練,學生對體操的技巧課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明白體操之美;通過強化性的滾翻練習,學生對完成滾翻動作增強了信心;通過滾翻類游戲和表演,學生對體操對進一步學習技巧動作產生了濃厚興趣。而后,筆者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體操,關注體操,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自我體驗與教育。
體育課堂教學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有探索教學法和多種示范法等。運用探索教學法時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提出本課學習的重點,激勵學習興趣;要注重啟發學生根據自己技術特點去選擇學習,并思考、分析、歸納、概括形成自己正確的技術,學會鍛煉的方法。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作針對性引導與總結,激勵學生以積極態度參與學習。
比如,在學生進行兩次遠撐前滾翻練習之后,筆者將這一問題拋了出來:“遠撐前滾翻與魚躍前滾翻有何不同?”反饋過后學生再次練習,筆者巡視并給予個別指導。找出一兩名動作規范的學生出列示范。學生觀察并回答問題,筆者給予肯定并總結:“不同在于手放的位置更遠,完成動作距離更遠,那么,怎樣才能把手放得更遠,更有效地完成呢?這就需要我們兩腳更加用力的蹬地獲得動力來源,在手觸墊子的一剎那屈臂低頭,后面就是我們熟悉魚躍前滾翻動作。”接下來,筆者示范完整的動作并適時提出要求:“兩手盡量遠撐,互相保護幫助,互相觀察,動腦思考,互相糾正。”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又開始了練習,效果較為顯著。
筆者認為由前滾翻到遠撐前滾翻練習,教學應遵循由易入難的原則,追求自然過渡。這樣,學生印象深刻,易于實踐,比單純的教師講解,學生練習的教法更能讓學生接受,更有效。分層練習遠撐前滾翻,教師可提出不同的分組要求,并進行巡回指導,并鼓勵學生到其他組輪流進行保護幫助和指導。各組派代表進行練習成果展示,教師適時總結,肯定各組表現,表揚晉級同學。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會更高,互幫互學的氣氛會更濃。教師此時巡視指導,以使更多學生能完成遠撐前滾翻,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戰勝自我的心理素質;當然,還可通過各組的展示,促進學生表現力及審美能力的發展。
首先,深入了解學生是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的基礎。確定教學理念,認識學生年齡特點和身體發育狀況,對于教師設計教學至關重要。教師要在對學生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用心挖掘教材內涵;要為增強學生體質,發展運動技能而進行有效教學,而非單純地為“教教材”而去教技術;尤其要注重將情感教育、養成教育及生活需要的發展融入各個教學環節之中,促進學生身心與技能的發展。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對比和分析,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突顯其主體地位;同時,要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之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其次,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注重可持續發展。“體育運動,身心統一”為體育教學之靈魂,只注重技術傳授而不注重對學生的心靈進行塑造是教師的失職。為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陽剛之氣,使之能夠克服困難,善于自主嘗試與合作學習,并把這種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始終。
再次,要尊重差異,分層教學。教師要善于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并利用這種資源,把訓練任務分成遠、中、近三個目標,并根據學生的技術掌握情況分成脫保、半保、全保三種保護幫助形式。讓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還可動態升降。教師要善于針對各組的不同現狀提出不同要求,鼓勵學生戰勝自我,再向更高目標攀升。
綜上所述,體育課堂上教師不能一味地灌輸或運用“放羊式”教學,聽之任之,讓學生自由、散漫地訓練;相反,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注重指導,適時總結,給予必要的評價與鼓勵,進而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