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慧
我國的新聞報道要求是以正面宣傳為主,以負面或者監督類報道為輔,但具體到每個記者的新聞職業生涯當中卻不見得如此。以筆者為例,在做新聞記者的10年多時間里,絕大多數新聞報道都屬于負面,即使按最保守估算,在10年多的新聞報道當中,90%以上都是負面監督類新聞,獲得的全部新聞獎項都是來自批評監督類新聞。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尤其是隨著國家對建立和諧社會的提倡,正面新聞報道更加被提倡,能夠發揮“正能量”的新聞更被提倡,而批評監督類的負面新聞報道則受限制。當然,批評監督類的負面新聞報道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范圍上都會有所變化,至于變化趨勢,在短期內無法做出定論和準確預見。
我國對新聞報道的要求是以正面宣傳為主,以批評報道為輔。在種種受限條件下,要想讓批評報道能夠順利播放,就必須給批評報道尋找一個可靠的立足點,否則批評報道就可能因為違背相關規定而失去其批評的正當性。
第一個批評立足點:以人為本。具體來說,以人為本的批評立足點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群眾利益無小事,二是維護消費者權益。無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媒體宣傳所要依據的“三貼近”原則,都使針對侵害群眾利益的批評報道顯得底氣十足,因為這樣的批評報道有足夠的政治理論背景做支持。關于消費方面的批評報道也都很穩妥,并且可以多方面討好。多年以來,央視連續制作“3.15”晚會,這個晚會只是央視極力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一個標志,在日常的批評報道當中,針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批評報道非常多,報道的立足點基本都是站在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上。
批評報道的第二個立足點:依法辦事。依法辦事具體表現為,一是從法律條文找批評依據,二是從相關部門的條例法規文件中尋找批評依據。有了以上依據,批評報道就有了穩妥的立足點。依法治國是國策,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違反法律法規或違反部門規定做出批評報道,就會顯得義正詞嚴,有理有據。在批評報道當中,一般都要找到與新聞事件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此作為批評報道的立足點和批評聲音的支撐點。
批評報道有了政治理據和法律法規做支持,不等于就可以隨意批評,因為在現實情況下,批評報道有著不成文的批評等級慣例。央視批評報道一般不超過廳局級,常常到縣處級為止,所以,無論是在《焦點訪談》還是在央視的其他批評報道當中,經常能看到某縣縣長或副縣長被曝光,一般是副縣長被曝光,而再往上就很少了。對大型企業的批評報道有一些隱約的級別限制。央視從維護消費者權益這個角度出發,找準維護消費者權益這個立足點,就可以對一些特大型企業做出有理有據的批評報道。事實上,無論是多么大的企業,一旦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媒體就有了質疑乃至批評的理由。
隨著社會發展,所謂的大企業已經越來越難以像以前那樣可以依據其級別免受媒體的批評,主要原因是其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涉及到廣大民眾的消費權益。雖然央視對企業的批評報道級別有所提升,但對行政部門的批評報道級別基本不變。另外,對于涉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批評報道不能用簡單的級別性質來衡量,而是要從民族政策、民族團結、宗教信仰等方面予以全面穩妥的考慮。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批評報道會嚴格受限,限制的原因首先不是因為行政級別,而是出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考慮。
偷拍之偷,并非非法竊取,而是暗中獲得聲畫證據。新聞偷拍是暗中獲得與新聞相關的聲畫證據,并且應當是獲得手段合法,播出形式合法。如果對“偷拍”理解不當,會影響拍攝者的心理,因為畢竟把拍攝行為定義為偷,不夠光明正大,所以經常有攝像記者在“偷拍”時底氣不足,膽戰心驚。只有比較優秀的攝像記者是帶著辦案人員搜集證據的心態進行暗中拍攝。毫無疑問,只有具備了充滿正義感的拍攝心理,才能保證拍攝的最佳效果,所以記者“偷拍”的時候,一定要明白自己實際是在暗拍,從事的是正大光明的事業。
職業曝光者對被曝光者的安撫手段常常是把事件的嚴重性淡化,目的是讓被曝光者接受采訪。有過類似采訪經驗的人都知道,就怕被曝光者不接受采訪,只要被曝光者接受采訪,尤其是已經站在攝像機前接受正面采訪的時候,那么記者就可以提出很多采訪問題,問題和情況并不像之前溝通的那么簡單。因為在采前溝通的時候,曝光記者一般不會把關鍵問題和尖銳問題提出來。一旦被曝光者同意接受采訪,或者已經開始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那么想再逃避就為時已晚了,至少對關鍵問題的逃避就會很明顯地透露出被曝光者的心虛。對于拒不接受正面采訪的被曝光者,或者可以預料到被曝光者不能接受正面采訪,那么要想達到曝光目的,就得使用暗拍手段。
采制曝光類新聞的記者應當有這樣的意識:端正心態,注意措辭,明確角色,學會溝通,以柔克剛,委婉問話,善于運用微笑的力量,所有這些,都是采制曝光新聞的記者所要注意的。采訪出新聞當事人隱藏的信息,調查出事實背后的真相,這應當是職業記者必須經過的一個鍛煉,而這方面的能力,會在采訪曝光類新聞當中得到很好的檢驗和鍛煉。
[1]信險峰.新聞采制通論[M].吉林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