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軼偉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推動了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既給報紙運營帶來了二次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報紙運營必須求新求變,進行媒介融合轉型勢在必行。縱觀目前國內報業市場,不少報紙已經在融合轉型的路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不可否認,成功探索出新型互聯網化融媒道路者卻并不多見。本文正是立足此種現狀,對融媒時代報紙的產業轉型升級狀況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今后報紙的融合轉型及運營提供有益借鑒。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社會業態帶來了諸多變革,傳媒生態領域亦不例外。新媒體的井噴式繁榮,多種多樣的新媒體形態、新平臺雨后春筍般涌現。尤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帶來了媒體生態領域的地震式革命。傳統媒體的所生、所處、所長,都在發生變化,它們的邊界逐漸被“氣化”,多種媒介形式發生融合,媒介融合時代已經到來。
移動互聯網的便捷性和強黏度,以廣大的覆蓋率、滲入度和創新能力,對于機構化、組織化、體制化的傳統媒介具有一種近乎摧毀性的壓力。此種形勢下,傳統媒體要想繼續占領信息制作傳播的高地,與新媒體的融合創新,構筑多樣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利用好全媒體傳播、矩陣傳播等多種傳播手段,構建完備的輿論場域,越來越成為傳媒業內的共識。
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報紙近年來的發展勢頭也不容樂觀,面對受眾紙質接觸頻率的大幅降低、市場狀況日益下行的壓力,“報紙消亡論”的論調甚囂塵上,報紙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重大抉擇。大多數報紙看到了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巨大優勢,紛紛投身新媒體領域,推出自己的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產品,以期鎖住受眾注意力,防止受眾的流失。然而,大多數報紙對于移動互聯網的認識還流于膚淺,轉型模式探索的結果也不盡如人意。“究其根源,傳媒人特別是傳媒管理者依舊簡單地把互聯網看成一個媒介、一個渠道,因此從自身發展的角度,把互聯網作為延伸自己價值和影響力的一個平臺、一個錦上添花的工具。”[1]這樣一種里外一張皮的老做法和僵化思路不能稱之為報紙的成功融合轉型,其轉型探索的結果也必然收效甚微,亦可能使報紙的社會影響力大打折扣。
因此,在媒介融合時代,報紙欲想尋求突圍路徑,應當轉變發展思路,徹底擁抱互聯網。找準角色定位,進而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正確的互聯網思維來重構紙媒經營業態,打造有特色的新媒體產品是大勢所趨。
報紙的融媒轉型不光要找準定位,關鍵是要轉變思維。當下互聯網上行態勢下,“互聯網+”成為各行業最常引用的高頻熱詞。“互聯網+”這一稱謂正是道出了各行業在互聯網激蕩中需要樹立的全新思維模式。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2]由此可見,各行各業轉變互聯網思維進行產業優化升級已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目標,目前這一潮流正向著改革行業發展邏輯縱深推進。報紙作為傳統媒體行業的典型代表,在此形勢下更需要加緊互聯網化,加快與新媒體融合步伐,創造出報紙經營管理的新生態。
目前,國內的報紙產業轉型主要有如下三種路徑:第一種是報紙主業開始滑坡,從而尋找多元產業來支撐。拓展其他產業以獲得較好經濟效益來反哺主業運營。第二種是報紙固守原有內容優勢,將現成的優質內容直接放在微信、微博和新聞客戶端上。第三種是面對互聯網、新媒體等阻力沖擊,進行徹底“互聯網+”思維轉換,產業升級。例如新華社客戶端立意打造最權威的新聞信息服務平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向導,打造出“新聞+創意”的原創新聞類APP。通過制作3D場景式新聞,使用戶有身臨其境之感。此外,大數據新聞、動畫新聞等豐富多樣的新聞展現形式,也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還有些報紙探索出“新聞+服務”、“大數據抓取類新聞”等新型融媒路徑也令人眼前一亮。
由此可見,有些報紙在轉型路上對“互聯網+”思維產生誤讀。而報紙轉型的最大進步是有些報紙已經開始認識到,面對互聯網和新興媒體,報紙的發展主邏輯應該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這絕對不是“+”位置的簡單變換,而是體現著報紙對于互聯網運用模式和價值邏輯從膚淺走向深刻的巨大轉變。“把互聯網視為構造報紙運營、市場、用戶新格局的建構性要素和力量,按照互聯網法則重新統合報紙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模式。”[3]上述三種轉型模式中,第三種是“互聯網+”思維應用于實踐的生動寫照。
報紙融媒轉型,要立足于制作優良內容產品,也要樹立正確的“互聯網+”思維。那么在此基礎上報紙的運營要怎樣打造新型融合路徑呢?
第一,打造融合媒體技術體系
技術是決定報紙互聯網化,向新媒體轉型的必要手段。大數據、云計算的數據分析體系,讓報紙有了更多可能去動態分析受眾的新聞信息偏好,更青睞的信息接收方式。摸清受眾的新聞信息閱讀習慣,也就在內容制作和平臺精準投放上有的放矢。
新媒體平臺的開發、推廣技術和渠道開發體系也同樣重要。只有結合報紙的自身特色,開發出別具一格的“兩微一端”產品,能夠打造報紙、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社交論壇等一齊發力的媒體傳播矩陣,才算具備了融媒轉型的“硬件”實力。
技術建設一直以來都是傳統媒體的短板。但報紙擁有雄厚的資金、設備和人才支持,因此打造成熟的技術體系也并非難事。
第二,以用戶為中心
在原有報紙市場中,最常用的一個詞語就是受眾。上世紀20年代傳播學界興起了一種理論——魔彈理論。該理論認為媒體傳播的信息作用于受眾的效果就如子彈擊中靶心一樣有效,受眾只能被動接受媒體提供的擬態信息,任其擺布。
而移動傳媒下的融媒時代,受眾一詞已被用戶取代。這反映的不僅是概念上的變化,更是觀念上和行動上的變化。今天的用戶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又是信息的再生產者。報紙生產新聞內容,用戶進行消費、分享、評論與再制作。而報紙正是應該通過多媒體的矩陣效應,刺激用戶實現病毒式傳播。因此報紙必須由原來的本位主義轉變為以用戶的需求為中心,這也是報紙進行融合轉型的前置心態。
第三,以產品導向為突破
以前報紙生產出來的產品叫版面,這只是存在于單一紙質媒介的單一形態。在融媒時代,報紙要產出的是產品。將每一個要處理的新聞資訊都看做一個內容產品,從產品思路反觀內容。這個產品要適應多渠道、多平臺、多形式地分發、傳播。因此,眼下的報紙轉型要以產品導向戰略作為突破點。
以上三種轉型路徑都是報紙在經營路徑探索和實踐中需要仔細思考和認真踐行的。
媒介融合時代,報紙的邊緣逐漸“氣化”。互聯網與新媒體的裂變式發展既給報紙運營帶來了嚴峻考驗,也帶來了創新發展的機遇。報紙欲求得生存發展,就必須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力量進行媒介融合轉型。報紙的轉型轉變經營思維首當其沖,而且應當以徹底根據互聯網的生存法則來進行思考和運作,樹立正確的“互聯網+”思維。其次應當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新型融合路徑。以思維和路徑為抓手,構建起報業生存的新生態。
[1]何其聰.可能性未來: 媒介邊界消亡與產品服務崛起[J].現代傳播,2015年07期.
[2]財經網.解讀:李克強政府報告中的“互聯網+”是什么.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
[3]喻國明.互聯網是高維媒介:一種社會傳播構造的全新范式[J].編輯學刊,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