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潔琳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日本動漫的流行,基腐文化傳入我國大陸。最初,它只出現于漫畫出版物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陸基腐論壇、網站相繼建立,基腐文化在我國逐步興盛,對我國主流文化與“基腐文化”的主要受眾群體產生了較大影響。
“基腐文化”即“基情文化”與“腐女文化”,“基情”一詞來自于粵語白話,男同性戀被稱為"搞基。“腐女”一詞來自于日語,是由其同音的“腐女子”(ふじょし)轉化而來,專指喜歡看男男愛情作品的女子。“基腐文化”是以“腐女”群體為助推、互聯網為主要傳播平臺、男男愛情為主要題材的青年亞文化。網絡“基腐文化”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主要體現于四個方面。
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中國國內開始出現大量傳播“基腐文化”的網站。除各種以基腐為主題的網站論壇外,不少網站論壇還特別設有基腐專欄和基腐版塊。而這些網站擁有大批國內的基腐原創作者和支持者,同時這些網站也成為國內基腐文化交流的主要平臺。大量的基腐文化愛好者在這些網站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如早期的路西弗、西江月等,文學網站的基腐文化專欄,如晉江、紅袖等,這些網站的出現建構了“基腐文化”的傳播場域。
基腐網站的出現對于中國基腐文化的發展是一大促進。伴隨基腐文化相關網站的建立,大批基腐文化創作者和讀者紛紛涌現,在中國網絡上也開始大量出現各種形式的基腐文化作品,如小說、漫畫、短劇、微電影等。其中小說與漫畫是基腐文化作品的主要類型。
隨著基腐文化在網絡中的普及,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接觸基腐文化并成為基腐愛好者。現在,對于網絡上存在的基腐文化接受者的總數,我們無法做出準確而具體的統計,但我們可以通過國內知名基腐網站露西弗俱樂部的相關數據得以管窺。以其交流區為例,該論壇共有注冊會員71315人,發表主題帖共394083篇,發帖總數共2536554篇,平均每天發帖數量在200~400篇,最高日可達5621篇。
過去“基腐文化”指向的同性戀在社會的接受度較低,承受較大輿論壓力,大規模傳播同性戀文化缺乏與之相應的媒介與輿論環境。傳播處于網站和論壇的圈地自萌階段,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受眾群體的龐大,外來“基腐文化”的侵入,曾經作為青年亞文化的“基腐文化”逐漸進入微博等公共領域,進入主流文化的范疇。近年來,我國大量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對同性文化的暗示。在電影作品中“基腐文化”的體現更為裸露,如《道士下山》《心花路放》《讓子彈飛》等,影片中均出現了直接描述同性文化的臺詞。由此可見,“基腐文化”在影視藝術和大眾娛樂的助推下漸漸向主流文化靠攏。
“基腐文化”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攜帶著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顛覆和批判的特點,與此同時相比于其他青年亞文化,它在傳播渠道、受眾群體、傳播內容方面具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產生的原因既來源于“基腐文化”指向群體的特殊性,同時也根植于我國社會環境。
“基腐文化”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是在主流文化邊緣衍生于網絡的小眾文化式樣,與大多數青年亞文化相同,互聯網是其傳播的主要平臺。這種特點能為我們直觀經驗所感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基腐文化”不是來自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大眾媒介,而是網絡為其提供了資源有易得性。
腐女作為“基腐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具有明確的性別指向,是“基腐文化”得以廣泛傳播的首要內推力。她們對表現男男愛情的文化產品情有獨鐘,直接帶動了“基情文化”的繁榮。同時女性群體中呈現出低齡化的特點。各種調查結果顯示“基腐文化”的受眾群體主要為青少年女性。
“基腐文化”伊始指向的是一種“不涉及傳宗接代的男男純愛”,以唯美、純潔為主要藝術特征,但在互聯網的助推下其野蠻生長的路徑充斥著大量良莠不齊的文化作品,優秀的“基腐文化”產品在網站獲得過百萬的點擊量,“拙劣”的文化產品無人問津,更值得警惕的是一種色情化的趨勢在“基腐文化”中開始蔓延,阻礙了“基腐文化”的健康發展。
對同性戀群體的娛樂化。當下人們使用的詞語很多是伴隨耽美文化發展出來的。但這些詞在使用時大多帶有貶義色彩。就連象征權威與頂級的央視春晚,也因為在2017年春晚中安排了多個男男對唱的節目被網友調侃為"為什么今年都是男男對唱,因為今年是‘基’年”,這種娛樂傾向一定程度上減低了"基腐文化”對主流文化的顛覆性。
針對基腐文化在我國網絡傳播的特點,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與基腐文化相關的網站和論壇管理制度、推進中國性教育脫敏進程、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樹立文化自信等一系列措施,以保證基腐文化在我國傳播的健康發展。
[1]葛志遠,龐明杰,蔡為,梁青.我國“基腐文化”的網絡傳播淺析[J].經濟視角(下),2009(09):58-61.
[2]郭晨雪.社交媒體環境下腐文化傳播行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