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獻勇
我國屬于人口大國,具有較大的農業的需求量,因此農業的發展牽動著我國人民的基本生活質量和保障,并深入到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任何問題都不能疏忽。目前我國的電視媒體對農業的涉及較為鮮少,而且大多數觀眾不太喜歡觀看涉農節目,這也使得現階段涉農節目收視率低下。
目前,我國農業產量呈現大幅度增長趨勢,就單從農產品的產量總值來看,我國也處于世界領先位置。但是隨著世界農業的向前發展,也使得國與國之間的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卻沒有顯效成果。直到2016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一直處于攀升狀態,這也提升了我國農產品的進口數值,在糧食進口量、農產品生產量以及糧食庫存量方面都呈現增長趨勢。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現有農產品的結構與供應都達不到實際的市場需求,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產銷情況。國家在實行臨儲政策以來,玉米的產量一直呈現增長的趨勢,但是其需求量卻與產量相差深遠。但是大豆的發展狀況主要以進口為主,我國自產的大豆卻找不到銷售市場。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低于進入價格。海外農產品的價格也呈現倒掛的趨勢,這些現實問題都不斷揭露著我國農業政策的扭曲以及矛盾的農業結構。
針對現階段比較突出的農業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農業發展的三大重點任務: “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并且要完善和改革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不能一味追求農業的總體產量,還應在市場競爭力和農產品質量方面重點進行完善和提升,這樣才能全方位,徹底地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
通常情況下,農民在收看涉農節目時候,主要是為了實際的農業使用性,以及如何能夠靠農業帶領農民走上致富之路,還有對農業知識的學習和了解,以上原因充分表明農戶對于農業知識的渴望。再者,大多數農民觀眾都希望通過電視新聞媒體可以起到為農民說話,能夠反映農民生活的疾苦。希望電視新聞媒體能夠貼近農民的生活,以反映農村實際生活作為報道原則。
現階段農民對于涉農節目的問題主要在于內容涉及的范圍,能夠實際反映農業活動的新聞節目比較少,能夠提供的信息量以及內容也是少之又少。還有就是管與涉農節目的深度報道,對現存的農業問題缺乏較深層次的揭示與挖掘。因此為了助理農業供給側改革,就必須先關注農民的實際生活,了解目前農業存在的顯要弊端,才能從根本上發揮電視新聞媒體的作用。需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教育意義,輿論監督職責以及導向作用和服務意識,擴大對農業的報道范圍,揭示農業存在的深層問題,以及加大農業活動的報道力度,這樣才能實現新聞媒體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
首先要選擇形象氣質親民的節目報道人,這樣可以提升節目的傳播效果。主持人在新聞媒體中國占有很大的分量,要足夠符合節目的受眾定位,這樣才能增加節目的吸引力,提升節目收視率。其次,要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傳播農業知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國提出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宣傳渠道,人們最容易接受故事所傳達的某種價值觀,實物的本質意義等,因此,講故事被公認為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例如中央農業軍事頻道有一檔欄目叫做《致富經》,這檔欄目主要是為大眾普及農業知識,它主要的傳播方式就是講故事,選取不同地方的農業致富人物,講解其如何通過農業致富的故事,語言樸素,具有較強的知識普及性。因此,新聞節目要想獲得受眾的認可,需要充分利用好講故事的傳播方式,這樣才能發揮其媒介傳播的優勢。此外,涉農節目一般面向的受眾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講故事的語言敘述等都要滿足受眾的接受程度。新聞媒體在進行農業報道時,需要詳盡的節目策劃,準確找尋節目的切入點,充分運用講故事的技巧,注重故事化的敘述,設置一定的矛盾沖突,曲折性最能夠體現故事的矛盾沖突,這樣可以將故事的發展推向高潮,也可以設置一定的懸疑色彩,這樣可以吸引關眾眼球,最大限度發揮新聞媒體的傳播效果。
根據有觀調查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有5.36%的觀眾在看完電視節目之后會主動與欄目組進行溝通交流,剩下94.64%的觀眾沒有與欄目組進行過溝通交流,或是有想法卻沒有付諸于行動。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新聞媒體極度缺乏與受眾的互動。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新聞媒體自身忽視和觀眾互動的重要性;其次,受眾缺乏主動意識,農村由于涉及地域范圍小,因此極度重視口碑以及傳播效果,新聞媒體忽視與觀眾互動的重要性,會縮小其影響范圍,無法實現品牌效應。因此,新聞媒體應當及時與受眾進行節目溝通,這樣能夠提升節目在每一位受眾心目中的地位。主要通過以下幾點提升新聞媒體在農村范圍的影響力:
要時刻保持與節目受眾的頻繁互動,及時解答觀眾來電或者留言的問題。在報道選題上盡量根據觀眾所提供的具有普遍性的話題,并在節目中一一解答觀眾所存在的疑惑,并且還要講各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滾動字幕的形式顯示在電視畫面的下方。
在新聞節目報道過程中,應當充分體現農民的重要性,可以將農民朋友邀請至節目現場,使其全稱參與節目錄制。節目要到達傳播效果,鞏固一定的受眾基礎,可以先從節目現場的觀眾入手,慢慢擴大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就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到節目當中,會在一定程度有利于電視節目的品牌建設。
與節目觀眾的互動不僅體現在節目錄制現場,還應體現在線下節目領域。對觀眾的電話來訪,信件來訪以及短信留言等都需要逐一回復,這樣可以穩固受眾基礎。可以組建一支專門負責接待和回復觀眾問題的小組,及時解答觀眾對于節目或者農業知識的問題,對于無法解答的問題應當給觀眾提供解答線索,并且在節目中對比較重要的問題進行現場解答,這樣可以提高觀眾的節目參與度。
媒體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在受眾群體的信賴程度以及能力肯定,它決定著新聞媒體的生死存亡。在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新聞媒體應當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通過輿論監督以及實際傳播,真正為農業發展帶來新希望,維護農民的話語權。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對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設也起到一定推動作用,擴充涉農節目的傳播渠道,充分體現以人為中心的報道原則。要提升節目反饋的應對能力,不斷追蹤和調查農業發展的現狀。
[1]陳小娟.對農電視頻道數字化轉型的困境與出路[J].電視研究,2015,12 (28):30-32.
[2]孫耀鵬.對地方農業電視節目存在的問題及其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05(30):251-252.
[3]陳光.對農電視新聞節目如何更好服務“三農”[J].記者搖籃,2016,06(22):44-45.
[4]李文明.涉農電視節目的再思考[J].記者搖籃,2016,10(23):18-19.
[5]尚曉賓,彭牧寬.縣級電視臺農業類欄目的創新之道——以河北沙河廣播電視臺《三農一線》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1(1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