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娜 傅巖
網絡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正改變著每個人的學習、生活與社交方式。傳統的大學生培養模式主要有課程學習、實踐教學、論文撰寫等模塊。當前信息化的環境下,教育領域興起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思想,可以給大學生的有效培養模式提供新的視域。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共同體和社會》首先提出“共同體”(community)概念:用于隱喻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共同的愿景和對群體的認同與歸屬感。1995年,博耶爾在《基礎學校:學習共同體》中首創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學習共同體必須有共同的愿景,能夠彼此交流合作,人人平等,有共同規則紀律約束。從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可歸納出學習共同體的特征:
1.共同的目標。共同目標要從社會的要求和共同體成員的具體實際出發,共同目標是激發共同體成員學習的動因,并且它引導著學習的全過程。
2.開放、有序的組織機構。建立、完善相應的組織機構,并使之主動適應環境的變化。其中,小組的建構形式有利于共同活動的開展以及目標達成。
3.嚴肅不失寬松。這種行為規范應該具有可操作性、可觀察與可評價性的特點,因為共同的規范有利于內化成為共同體成員的心理需求,從而提升共同體的學習水平。
4.促進共同體、個體同時發展的共同學習活動。學習共同體以共同的學習活動運行為載體,它具有自我組織性、動作協調性等特征,能夠促進生成學習共同體期望的人際關系。
5.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學習共同體的綜合評價核心指標是團結性和凝聚度。這一指標又是具體通過共同目標和規范價值標準等來體現的。
網絡學習共同體(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是指在基于網絡的虛擬環境里,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具有明確學習目標的學習共同體。[1]大學生網絡學習共同體,就是在網絡環境里,大學生相互之間、大學生與教師、大學生與輔導員、大學生與實習基地的專家等共同構成的,基于共同的學習愿景的學習共同體。大學生網絡學習共同體具有如下諸方面的特征:
1.探究性。大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環境等方面都與中學生有極大的不同。中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依賴教師與教材,而大學生則有更大的靈活性,探究式學習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在大學生網絡學習共同體中,共同體成員不是簡單地組合,而是為了共同的學術理想結合成的學術團隊。共同體的運行是以每位共同體成員的探究性學習為基礎的。
2.建構性。大學生網絡學習共同體是大學生在助學者(大學生同伴、教師、輔導員、實習基地的專家等)等的幫助下實現自我知識建構的載體。大學生學習的建構性主要體現在自主學習上。通過網絡學習共同體這個載體,大學生使自身的創造力得以發揮,使學術知識得以建構。建構性學習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主動性是指問題意識的確立和在發現問題以后的進一步尋找答案,而探究性學習則是帶著研究的眼光學習,按照研究需要學習。[2]
3.對話性。網絡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的“人——人”交互模式,而“教師——媒體——學生”的“人——機——人”交互模式使教師作為知識擁有者、傳遞者、權威象征者的傳統作用大為減弱。作為信息提供者、優化者的教師與作為知識建構者的學生之間的關系,在網絡環境下也由傳統的單向交往轉向了網絡組織式的互動交往。因此,對話就成為網絡教學的基本方法。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大學生學習,是在共同體成員通過多重層次主體間的對話與溝通,實現知識建構的過程,在網絡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同伴、其他專家的指導非常重要。
大學生網絡學習共同體可以給共同體成員提供強大的學習信息資源,克服傳統課程學習信息源較為單一的不足,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可以通過助學者的幫助,較為便捷地實現知識建構。
互聯網的滲透性、擴散性等功能打破了內部信息與外部資源之間的邊界和壁壘,為每個學習者提供了幾乎平等的資源平臺。從數量上,互聯網能夠提供令人難以置信的海量化信息,打破了傳統依賴于導師、圖書館的局限。大學生利用這些資源,在教師、同伴、專家等的幫助下,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從傳播方式上看,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具有動態生成性。信息從傳播到反饋異常迅速,學術信息可以通過BBS、Email等工具快速傳送,共同體成員可以隨時進行學術與思想交流。
“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含義是,將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與網絡化學習的優勢進行有效整合,既吸收傳統教學中教師啟發、引導、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的積極成分,又能充分關注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目前國際教育技術界的共識是,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3]大學生在課程學習環節上,主講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信息呈現、現象演示等讓大學生接受信息,而在思想溝通與學術探討方面則可以求訴于網絡學習共同體。
大學生網絡學習共同體可以通過個人博客、QQ群、微博等形式將大學生的學習范圍拓展到課堂之外、學校之外,甚至打破國界,建立超越地域限制的更廣泛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呈現更廣泛的以社會語脈為基礎的學習,使得課堂里能夠實現受到校外多方人士支撐的學習。[4]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是在社會文化情境中,通過直接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來建構自己的見解與知識的。[5]學習者知識的獲得、經驗的形成,是在與具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他者進行交流互動的參與性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學習共同體對于個體學習者而言,是在其中學習并建構知識。
大學生通過對廣泛的相關信息資料的采集,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建構。知識是不斷發展、普遍聯系的,這是一個動態的表征過程。所以,大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也應該是動態的、不斷持續和發展的。借助網絡學習共同體,大學生將學習中遇到的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某個感興趣的問題提交給其他學習共同體成員,進行深度互動和廣泛協商,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
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共同愿景,就是每位共同體成員真心向往并愿意為之奮斗的目標,是推動共同體成員行動的內在驅動力。共同的愿景的制定要以每個共同體成員的個人追求為基礎,因為只有追求個人愿景才會真正關心共同體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在全體成員參與并溝通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共同體成員精神振奮和實現自我超越的基礎。
學習共同體是在協作、共享的學習活動中生成的,促進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有效討論與交流,設計學習主題和任務非常關鍵。為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促進大學生之間的協作與交流,可以結合課程學習的進度,按照教學的章節或專題進行學習主題和任務的設計。設計時,教師應該把握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由淺入深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教師還應該努力選擇一些真實、具體、具有實踐意義的學習任務,通過積極手段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例如:(1)教師在網絡資源庫中,添置目前國內對所教學科內容有較大影響的前沿理論問題;(2)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在共同體的空間里放置案例,討論題等;(3)在共同體的網絡空間,任何成員都可以瀏覽學習任務。
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有效運行,離不開一定的資源。學習資源的創設要圍繞著學習主題和任務進行選擇。電子郵件、QQ群共享、群相冊以及圖片、視頻、音樂等格式文件等都是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有效資源。為了使大學生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利用資源,可以根據學習任務,共同體的公共空間展示教學案例,提供學習材料和擴展方面的知識等。與學習任務有關的學習小組(或學生)的作品、個人或小組的經驗介紹,以及作為學習反思的日記等,都可以作為學習資源上傳至公共網絡空間。同時,教師、專家等助學者的相關輔導材料等也可以傳上去,以利于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和評價,充分發揮學習共同體的優勢,使每個共同體成員從中受益。
在網絡學習共同體活動中,可以運用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來激發他們學習的創造性,這樣才能有效促進他們的知識建構。例如:通過聊天工具、論壇、共享文件等方式,借助某一或某些平臺的活動與效果,來評價大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度”和“貢獻率”,可以達到檢查并促進自學能力、小組協作的提高等;還可以利用個人QQ或微博等的空間建立學生成長的網絡“檔案袋”,用以記錄和收集大學生在校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各項信息。這樣就構成了教師評價和鑒定學生學習成長的有效信息源。共同體內的教師、專家和輔導員等,應對大學生的網絡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并與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相結合。
[1]張建偉,孫燕青.建構性學習——學習科學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徐希元.當代中國博士生教育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3]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
[4]王海燕.網絡與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遠程教育雜志,2005,(3).
[5]鐘啟泉.知識建構與教學創新——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