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蓓
老年教育是社會公益性事業,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開展老年教育,是實現老年終身教育和提高老年人文明素質的有效形式,是滿足老年人學習愿望和受教育權益的需要,是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需要,是實現“積極老齡化”的核心戰略舉措。
1995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G7峰會提出積極老齡化理論;2002年,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向大會正式提交“積極老齡化”的書面建議書,將其內涵寫入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老齡大會政治宣言》,對推動世界老齡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將積極老齡化定義為:積極老齡化是指人到老年時,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能夠發揮最大效用和收益的過程。
對個人來說,積極老齡化是指老年人享有充實的生活,能夠按照自身需要、愿望和能力繼續學習,參與活動,使其才能和經驗得到運用,繼續各盡所能,發揮自己在物質、社會和精神方面的潛力,較長時間保持健康,對社會做出有益貢獻。
對社會來說,積極老齡化是指為老年人創造參與活動和學習的一切可能機會和條件,滿足他們的需求,幫助老年人盡可能不依賴他人,延長其余壽的健康期和自立期。在老年人失去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需要幫助時,保證能獲得各方面的保護和照料,消除各種對老年人的歧視、怠慢、虐待和暴力行為。讓每一個老年人都能夠享有健康的生命質量和良好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南通開放大學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全市老年教育發展的工作部署,結合本市老年人口發展和老年教育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發揮全市社區教育龍頭示范作用,以實施“老年教育百千萬工程”(百所示范老年學習苑、千人老年教育優質師資庫、萬名老年人樂學工程)為抓手,面向全體老年居民開放和分享教育資源,開設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公益助人的活動。目前創建12個省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建成6個市級社區教育中心,老年學歷教育教學點多次受到省、市領導專家的高度稱贊,兩個街道榮獲“江蘇省老年教育示范點”稱號。
一是訂單式課程派送廣受歡迎。堅持重心向下,網絡下沿,社區開菜單,學校送課上門,點對點服務,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訂單式派送課程,開課社區達100個,派送課程近180門,內容包括法律、科技、民俗、文化、養生等大類,年平均各類教學活動一千余場,直接服務社區居民十萬人次,大幅提升了老年人社區教育活動年參與率。
二是老年學歷教育全省領先。2014年9月,南通開放大學正式成為江蘇開放大學老年學歷教育教學中心,學校為老年學歷教育實行“自主學習+網絡教學+面授輔導”三位一體的學習方式,實行注冊入學、彈性學制,不僅擁有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和線上學習形式,還為廣大老年人群體設計了符合課程需要的實踐面授課程。目前老年學歷教育有攝影和漢語本、專科2個專業,共155人,招生數同期增長68.3%,位列全省第一,多次獲得省教育廳領導的肯定。
三是線上線下學習互動良好。學校啟動了智慧學習平臺建設,充分利用“兩網四平臺”,為南通市終身教育體系服務,建設“南通學習地圖”。自建老年教育課程20門,涉及電腦、合唱、舞蹈等多門老年人感興趣的課程。同時,依托江蘇學習在線平臺、南通市民學習網等開展數字化學習服務。江蘇學習在線目前擁有“工作”、“生活”、“修養”、“服務三農”、“老年教育”等9個大類、39個小類課程近11000個單元;新上線的南通市民學習網(樂學南通)平臺設有新聞動態、資源中心、直播課堂、學習圈子、活動中心、志愿服務六大項,覆蓋全市46個街道、68個鄉鎮,提供近2200個優質微課程資源,多樣化的學習形式極大滿足了老年人的學習需求。
一是“非遺”進社區。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南通市開放大學與南通市文廣新局共同組織開展了“非遺進社區文化有傳承”活動。此項工程于2014年10月20日正式啟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邀請南通剪紙、棕編、盆景等傳承人走進社區,宣傳非遺文化,傳授非遺技藝,培養非遺達人,提高社區老年人的非遺保護意識,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是閱讀進社區。2015年4月,第十二屆南通市韜奮讀書節啟動儀式上,南通開放大學正式成為南通市首批全民閱讀推廣培訓基地;2015年6月,與南通市文廣新局共同簽署了“政校合作,共建書香南通”共建協議,雙方共同推進全市全民閱讀工作的開展。學校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四級網絡體系和社區教育志愿服務資源的優勢,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進社區,加強組織,營造氛圍,積極引導社區老年人參與到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共同行動中來,使讀書成為生活方式的一種新常態,為文明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撐。
三是科普進社區。南通開放大學與崇川區科學技術協會合作,簽訂協議,師資共享,同構課程,聯辦活動,在社區開設科普課程班,舉辦了一系列公益性、群眾性的科普活動,每年服務社區老年人10萬人次。
一是聘請退休的老年人加盟社區教育智庫。通過聘請品質好、能力強、善于聯系群眾、熱心社區工作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育工作者、老知識分子加盟南通社區教育智庫,一方面發揮他們的特長,為社區教育的發展出謀劃策,服務于老年教育事業;同時,讓他們為社區青少年通過上革命傳統教育課,起到傳承的作用,讓老年人在在社區教育事業中再次煥發活力。
二是挖掘有才藝的老年人組建各類文藝團體。根據社區老年人的特長,有選擇的成立戲曲、舞蹈、合唱、朗誦等文藝團隊。同時,以老年攝影學歷班學員為骨干成立的“銀齡拍客團”定期外出采風,攝影作品在省市級攝影比賽中屢屢獲獎;以老年詩詞賞析班學員為骨干成立的“老友詩社”多次參加市級朗誦大賽,獲得好評。
三是舉辦藝術節給老年人提供展示的平臺。2015年起,連續三年舉辦社區教育藝術節,開設大合唱、廣場舞、瑜伽、朗誦、書法、攝影、戲曲、葫蘆絲、陶藝等項目的比賽,來自全市132個社區的老年人,參賽達一萬人次,年齡最大90歲,在全市老年人中掀起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熱潮。老人們普遍反映,參加活動,既鍛煉了身心,又得到了提高,受益匪淺。
一是建立名師社區工作室。目前,已在任港街道、文峰街道成立了南通開放大學杜鵑古箏工作室、大海陶藝工作室、孫鑫書法工作室、馨怡瑜伽工作室,籌建中的還有心理工作室和排舞工作室。把社會資源引進社區,由名師領銜,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專業培訓,切實提高了社區老年居民整體素質,真正做到“人人樂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
二是建設文化體驗中心。自2015以來,在市中心街道內建立三個社區教育體驗中心,目前已接收近1000名老年人體驗學習。體驗中心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為服務宗旨,以傳統文化學習、體驗項目為核心課程,開展包括攝影、烘焙、書法、繪畫、茶藝、陶藝、園藝、太極拳以及非遺文化項目的體驗學習,讓每位老年學習者在體驗中收獲快樂,在文化交流中陶冶情操,感受終身教育的魅力。
三是建設老年學習示范苑。老年學習苑以居家養老和文化教育兩類為主,實行“三三三”工作法,即內容上重視“三型”:知識型、休閑型、保健型;形式上講究“三化”:信息化、多樣化、特色化;課程實施上“三接”:與老年居民需求有效銜接、與經濟社會發展無縫連接、與社會治理工作全面對接,著力構建老年人十分鐘學習圈,解決了老年教育存在的報名難、路程遠、交通不便等難題。
辦好老年教育是適應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需要,是營造建康老齡化環境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需要,只有得到全社會關注,全社會重視,全社會支持,老年教育才能辦得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實施社區老年教育,與當地的文化、衛生、財政、教育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都有著關聯,目前,很多地方都沒有設立專門的老年教育的管理機構,對于老年教育中涉及的問題,實行的是交叉管理,這樣極不利于老年教育工作的執行。所以發展社區老年教育,需要政府部門之間明確職責,共同合作,應成立老年教育的領導小組,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長效運作機制,推動老年教育長足健康發展。
社區教育是公益性的事業,政府的資金支持至關重要,在現已設立社區教育專項經費的基礎上,要將老年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體系,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做到有計劃的逐年增加和專款專用。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教學資源,改善老年人學習和活動的環境。
依法鼓勵社會辦好各類老年學校。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捐資助學,特別要鼓勵離退休干部、教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參與老年教育工作。社會辦老年學校,由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審批,民政部門登記,免收登記和管理費。
目前,涉及老年教育城所基本沒有獨立的,不能保證老年人充分獲得參與社會活動和學習的權利。要為老年人服務社會創造條件,加強全市活動場所、文化場館的整合和共享,做到同規劃、同建設,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要在自愿的前提下,積極引導老年人參與社區教育、文明創建活動,為社會發揮自己的余熱。
充分利用各級開放大學的功能,進一步開發適合老年人多方面、多層次學習需求的非學歷和學歷課程,通過各級“學習在線”,努力構建完善的覆蓋全省并延伸至城鄉社區的老年教育智慧學習平臺,讓居家養老的老年人能在家接受老年教育。
要求各地創建“老年教育理論研究基地”,鼓勵各高校教學、管理一線的專兼職人員開展老年教育現代化研究。同時,積極開展老年教育的立法研究,推動社區老年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社區老年教育是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既符合時代的潮流,又適應社會的需求,面對迅速增長的老年人隊伍,任重而道遠。“積極老齡化”這一理論不僅可以為社區老年教育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思路,更有助于積極老齡化這一美好愿景的實現。
[1]世界衛生組織編申國老齡協會譯.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3.
[2]李方平.積極老齡化視野下社區老年教育探究[J].成人教育,2013,6.
[3]喬維德.社區老年教育發展的瓶頸與對策[J].江南論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