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旭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習總書記“四個自信”的論述系統性的拓展了“三個自信”譜系,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標識和文化理想,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全面性、系統性、統一性,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更加深厚的信念支持和精神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個有機整體,都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道路自信是對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的高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正確的選擇。理論自信就是要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確性、真理性的信念。[1]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高度自信,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明顯的比較優勢、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文化自信則是“三個自信”的堅固底色。
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校基本職能和重要使命。校園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高校的基因血脈,是師生的精神家園,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修養、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視野格局。文化屬性是高校的本質屬性,也是高校發展的動力源泉。大學從文化維度上講本身就是吸收、甄別、批判、整合、創新文化的社會組織。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現代大學的一項基本職能和重要使命,在積淀大學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提升大學品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以“四個自信”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捍衛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現實要求。當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也面臨著新的復雜態勢,主流意識形態有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危險。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堅定“四個自信”,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文化理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主流學術話語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校園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文化內核,是一個學校的文化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體現,也是大學綜合競爭力的體現,高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產學合作、社會服務都要緊密圍繞校園文化展開。當前大學辦學過程中的結構失衡和同質化現象突出,大學由規模型、外延式發展轉變為集約型、內涵式發展尤為迫切。以“四個自信”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必由之路。
在“雙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秉承開放辦學立場,又不能照搬西方辦學模式,扎根于中國大地開展探索實踐。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從我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基本國情出發,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學文化和精神氣質。做到既要有國際視野,也要有中國立場,構建獨立的話語體系,展現當代中國大學風貌。此外,高校要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創新辦學理念,提升辦學特色,凝練大學精神,將大學精神貫穿于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個領域,滲透到學校校風、學風、教風、文風、機關作風建設等各個環節,提升廣大師生的人文品格和科學素養。
行為文化是大學文化的行為載體,是高校師生言行舉止的內在約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行為文化反映了高校的行為組織、行為管理狀況和文化素養,折射了高校師生的精神狀態、價值觀念、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行為文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在辦學方向、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學術研究、黨的建設、校園文化、師德教風等各方面,貫穿于課堂學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道德修養等全過程。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必須基于深刻的制度自信有效開展,構建高校“五位一體”共同治理體系、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完善高校法人制度。堅守大學自身的歷史傳統、內部邏輯、文化價值和本土資源,實現治理結構再造,理順體制機制關系,塑造大學制度文化。此外,要強化制度執行,嚴格執行黨的工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學術組織制度等制度體系,實現“良法”和“善治”的高度統一。
校容整潔、校風優良、設施齊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正面強化作用,把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有機結合,精神文化建設與物質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校園建筑建設中,在校園建筑和景觀中融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彰顯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強化校園環境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通過推進學校形象設計和塑造,美化校園環境,打造有溫度有故事的大學。妥善處理校園環境形與神、點與面、取與舍的關系,在環境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質化的裹挾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立與自尊。
[1]馮鵬志,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論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構,《學習時報》2016年07月07日第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