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寅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消費能力逐步增強。同時,人們的消費觀念不斷發生變化,從物質需求為主轉變為精神需求為主,更加重視富有精神文化內涵的產品,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媒體行業的發展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1]。而隨著大眾傳媒消費主義的出現,傳媒消費者的需求也發生改變,推動媒體行業必須不斷轉變新聞制作和發行流程等,以借助豐富多樣的媒介吸引廣大群眾。這也導致一些媒體的主要精力不再放在信息本身上,不再重視履行社會責任,而只關注如何吸引觀眾眼球。因此,必須對大眾傳媒消費主義時代的媒體社會責任進行認真審視,并切實加以重視,才能使媒體在社會中的形象得以改善,促進媒體堅守行業道德,為群眾提供真實、可靠的新聞信息。
在大眾傳媒消費主義時代的環境下,媒介將信息的傳播變得商品化,大量的信息涌入到社會中。媒體行業的發展目標有所改變,更加重視如何采用相應的形式、制作相關的內容,將信息點做到最吸引人,激發受眾的持續關注度。例如,2014年,文章和姚笛的出軌新聞受到了廣大網友關注,繼微博“周一見”事件之后,文章發表微博進行證實,更加提高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度,并進行激烈的討論,引發這件事情的關鍵因素在于《南都娛樂周刊》主編謝某在微博上將整件事情曝光,起到了很強的預熱效果,最終激發了廣大網友的興趣,對文章與姚笛的關系充滿興趣,當新聞發布后,迅速在媒體中引起熱議,并且熱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網友輿論的話題。而當前,越來越多的電視綜藝節目都開設了明星訪談、曝光明星生活等類型欄目,而受眾則對這類節目很感興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媒體行業發展的方向不斷轉變[2]。
信息時代為媒體行業的發展帶來無限契機。隨著網絡信息量的不斷增加,導致媒體信息過剩,大眾傳媒為實現快速發展,不斷開發“可售性”信息資源,但在發展的過程中,某些媒體為增添傳播效果而“創造”輿論,不惜制造假新聞混淆視聽,嚴重影響了新聞的專業性和真實性,為社會帶來不良影響。例如,在2007年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透明度》欄目中播出了“紙餡包子”新聞,而據調查后發現,該新聞純屬虛構,是記者自行編造的事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廣大觀眾的眼球。這則新聞的播出對社會造成了恐慌,打擊了媒體的公信力,也反映出部分新聞記者嚴重缺乏媒體社會責任和新聞倫理道德。
同時,長期以來,媒體在報道一些犯罪新聞、災難新聞或者敏感話題新聞時,本應該重視履行媒體社會責任,注意報道的負面影響。然而隨著大眾媒體消費時代的到來,部分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報道此類新聞目的轉變為激發廣大群眾的好奇心,在新聞報道中過度呈現暴力案件、自殺案件等內容,并且將過程詳細的播放在群眾面前,甚至出現色情、血腥畫面,這明顯影響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在手機等移動網絡終端高速發展且受眾不可控的情況下,很容易對青少年造成不利影響。
當前,網絡上的信息數量龐大、傳播速度非常快,在這樣的情況下,群眾想要掌握更多方面的社會信息,希望能有平臺共同討論感興趣的話題、大眾傳媒消費主義滿足了群眾的訴求,卻容易導致媒體忽略社會責任。但從長遠看,大眾媒體只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助推社會發展進步,才能保證媒體行業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大眾傳媒消費主義時代的到來,為媒體行業帶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也帶來了顯著挑戰。為促進媒體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健康發展,首先應該在發展中堅持自身的良好品格,不被市場利益所誘惑,為人們提供健康、有用的信息資源,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應該從客觀角度看待新聞事件,將真實的新聞推送給人們,為人們創造出健康的輿論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3]。
履行媒體社會責任的前提,是新聞的真實可信。而新聞真實可信的重要保障,則是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新聞記者應該在強化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新聞記者的道德素養、職業精神,在利益面前更加重視媒體行業大局、社會影響,不隨波逐流,將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發揚光大。
在大眾傳媒消費主義時代的環境下,廣大群眾的需求發生了改變,這對媒體行業的發展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削弱媒體社會責任感,也會反過來對社會責任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新聞媒體應該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讓群眾參與進來,鼓勵群眾更好地將自身的需求表達出來,加強與群眾的溝通,使媒體中的每條新聞信息都能得到準確解讀,避免出現誤解,引起錯誤的輿論反饋,從而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和質量,并通過廣大群眾的參與加強對媒體的監督力度,打擊假新聞,促進媒體行業健康發展。
大眾媒體消費主義時代的來臨,促進了媒體行業的發展,使媒體行業的發展方向發生改變,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媒體社會責任,才能真正促進媒體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1]劉乃歌.大眾傳媒消費主義時代媒體社會責任的失序與重建[J].理論界,2014(9):50-53.
[2]董文.我國媒體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3.
[3]王建祎.對當前媒體社會責任缺失的評議[J].新聞研究導刊,2016(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