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超平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的傳播已經越來越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分不開,而傳統的報紙、雜志的新聞傳播功能相對被弱化,網絡已經與人民大眾的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而網絡技術的發展一直在推動著新媒體的發展,逐漸的改變人們現有的生活方式,也對很多行業帶來了經營交流等各個方面的改變,使得交流變得更加方便高效快捷,大大提高了生產經營的效率。這種媒體的融合,對行業生活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新聞采編也需要順應這個大背景潮流,作出相應的調整,來保證自身發展的生命力。
新聞采編是新聞產業的環節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的一部分。就黨報而言,它是黨和國家重大政策和核心思想的傳播陣地,在群眾心中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因此在新聞采編中有著更高的要求,工作中受到的限制因素也非常多,如新聞采編難度大、工作形式單一、采編工作的人才儲備與培養不夠合理等。
對于新聞采編領域而言,供給側改革具有如下意義:
1.使新聞采編方式更能滿足大眾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漸加強。進行供給側改革可以改變單一的新聞采編方式,加強新聞材料的效果和整理速度,更符合新時期大眾的需求。
2.有利于新聞產業長期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在競爭力逐漸增大的情況下,新聞產業尤其是黨報媒體,想要具有生命力與活力,就要進行供給側改革,使得產業結構逐漸優化,新聞采編行業能夠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抓住機遇,對新聞產業的整體發展起到幫助。
新興媒體發展下帶來的新媒體融合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聞的傳播,最大限度的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新聞采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培育自媒介主體,豐富采編工作形式。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科學技術大發展,媒介形式也日益豐富起來,新聞采編工作過程中要需要新興的媒體技術來豐富傳統的新聞采編的工作形式,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新聞采編工作需要在認可并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培育自媒介主體,并且將之作為新聞采編工作中勞動力的供給管道,來優化勞動力的資源配置,使得新聞采編工作更為高效準確。
2.充分運用融合媒體技術,完善采編工作視覺化傳播。要想新聞采編工作各方面更上一層樓,需要新聞工作者加強新技術的學習與運用。而在新媒體中,視覺化傳播被強化,已經成為媒體必備的能力與優勢。相對于報紙期刊等文字的報道,視覺性的新聞傳播更具有沖擊力和主導性。因此在新聞采編工作中,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動畫、視頻、圖片等新聞材料的搜集整理,可以使新聞更加豐富。
3.加大新聞采編人才的培養力度。由于新聞采編行業的特殊性,對于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因此人才的儲備與培養機制的完善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建立健全新聞采編人才的儲備與培養機制,一方面加強人才從業的專業知識的培訓,另一方面要加強從業人員道德素質的培養,才可以使得新聞采編的工作精益求精,進而推動這個新聞產業的積極進步。
4.加大基礎性投入,做好資本支撐。任何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都離不開資本的支撐,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產業的發展方向也不斷的根據市場現狀和前景進行調整。對于新聞產業而言,應該加大基礎性投入,使得新聞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新時代相適應,可以充分發揮資本的支撐作用,突破新聞采編的技術瓶頸,來實現最優質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
5.實現新聞采編工作思路與服務形態的創新。在任何一個時代,創新都是一個行業領域保持生命力和長久發展必不可少的品質。在新聞采編的具體實踐中,應當積極學習引用新技術,改變傳統的新聞內容生產的方式流程,合理運用新型的大數據技術,創新新聞內容的生產模式,同時根據公眾的主體差異,創新服務形態,注重個性化服務,使得新聞采編工作更具有現實的意義與價值。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媒體融合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而新聞是一直以來對人們而言必不可少的,這是新聞產業得以長期存在發展的重要因素,新聞采編作為新聞產業的基礎性環節,對于新聞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對于新聞采編工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聞采編工作者需要抓住機會豐富工作形式,創新服務形態,實現供給側改革,更好的促進整個新聞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1]宋周鶯,劉衛東.中國信息化發展進程及其時空格局分析[J].地理科學,2013(3).
[2]羅文霞.淺論中國傳媒業資本運營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13(12).
[3]彭蘭.網絡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張志安.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2015)[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