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雅淳
針對當前互聯網普及帶來的挑戰,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平臺等必須也做出相應的改變。電視臺更應當積極轉型,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積極、主動地探索融媒體形式,從而不斷推動電視媒體行業的改革。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做出了具體部署。隨后,電視+互聯網的融媒體逐漸成為電視媒體行業的轉型方向。其中央視網作為主要的新媒體部門,不斷從技術、經驗、平臺建設方面,探索融媒體的發展。在此背景下,作為融媒體的主力軍,其它地方電視臺也應當找準自己的定位,在產品、流程、平臺等方面配合央視,打造出一套具有特色、國際化水平的融媒體發展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若要做電視+互聯網的融媒體探索者,就要深刻理解融媒體概念。若要理解融媒體概念就要深入了解什么是“互聯網+”。實際上,“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互聯網行業獨有的一個理念,而是已經成為其他行業變革的指導方針。也就是說“互聯網+”是一種與任何主體結合都會產生無限可能的發展思維。在電視媒體行業同樣如此,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后,會有新業務、新模式、新產品不斷產生,最終實現廣播電視的改革。
據有關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已達5.57億,在整體網民中占比達85.8%,手機早已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性拿起手機,打開社交軟件,而并非是打開電視。在這種形勢下,加大電視+互聯網的融媒體發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從根本上來說,融媒體的發展帶來的首要變化就是生產流程的變化。傳統媒體必須向互聯網考慮,并將內容采編、發布統一起來。另外,廣電總局也強調過要內部一體化布局,也就是說要將各個媒體的中心樞紐做統一化布局,調整管理架構,從而實現新舊媒體的共享。目前最常見的生產形式就是融合制作,主要包括自建新媒體、多維一體的節目聯動傳播機制以及獨播形式。比較經典的節目案例就是綜藝節目,是廣電媒體與民營新型媒體的融合制作,使得大數據得以應用。
《2014中國媒體移動傳播指數報告》對全國200家報紙、137家雜志和全國省級以上電視廣播媒體進行了統計,以微信為例,報紙和雜志入住率分別為93.5%和87.6%,其中都市報的入住率高達100%,報紙類微信公眾號文章閱讀數達到10萬及以上的數量有168個,占比84%。從中能夠看出,傳統的傳播渠道已經與互聯網逐漸融合,這種新型的傳播渠道正能滿足現代化網民的需求。
顯然,電視+互聯網的融媒體傳播渠道必然是互聯網。而且隨著有線網絡的發展,大部分省市已經通過互聯網接入了網絡,這為融媒體的傳播渠道創新提供了基礎。如深圳電視臺開發了手機功能‘搖一搖’,觀眾在看節目《一時間》時‘搖一搖’,便會得到積分和獎品。又如越來越多的報刊、雜志選擇與第三方社交媒體結合,或者是獨創網絡站點,各種形式的傳播渠道會讓融媒體的發展越來越迅速。
電視+互聯網的融媒體發展以視頻為核心,以用戶為中心。在探索融媒體的傳播平臺時應當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互補效應”、“動態聚合”的新趨勢,實現電視與新媒體的同頻共振。
對于平臺多元化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依托于節目,開展多屏的實時互動。通過社交、跨媒體傳播,加強觀眾與受眾的交流。比如央視的《中國謎語大會》就會以手機客戶端、網絡客戶端以及電視客戶端為基礎的多屏互動模式,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媒體。二是突出電視和互聯網的優勢,主要就是以電視資源為主,網絡資源為輔,實現視頻資源的整合、推送,解決電視欄目點播問題。三是全媒體布局,實現平臺內容融合。在融合發展道路的探索中,要始終堅持以用戶為中心,努力實現網絡和電視對用戶的雙重覆蓋,并充分利用網絡用戶資源,帶動電視用戶數量的增多。比如構建起覆蓋桌面電腦、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戶外電視、社交平臺等多屏幕、多平臺、多終端的“一云多屏、全球傳播”體系,形成全臺統一的新媒體平臺。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電視媒體以“互聯網+”為依托,開展全融合的發展不僅是將互聯網真正融入廣電行業中,更是激活了傳統的電視媒體,實現了電視媒體的創新和升級。
[1]袁小平.做電視+互聯網的融媒體探索者[J].新聞戰線,2017,09:48-50.
[2]李欣美.融媒體時代綜藝節目的發展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7,08:142-143.
[3]楊柳.互聯網+電視融媒體節目——《@藍網》[J].新聞傳播,2016,1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