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霞
站在新疆的視角看中國,看到的不僅僅是黃河和長江,還有著名的塔里木河。1987年由新疆電視臺拍攝的《環游塔里木》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繼《環游塔里木》之后,2016年新疆電視臺再次拍攝的17集紀錄片《塔里木河》在我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播出。大型系列紀錄片《塔里木河》以塔里木河為載體,通過沿岸普通百姓真實的生存狀態展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南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所帶來的歷史性變化。歷經29年的洗禮,又一次拍攝塔里木河,不僅展示了我國新疆少數民族的自然奇觀,還展現了強烈的家國情懷,更是我們中國人民為夢想努力奮斗的真實寫照。而作品的紀實創作手法的運用,對講好中國故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塔里木河對于大部分內地的人民來說可能只是陌生的一個概念,人們只知道塔里木河的存在,但并不知道塔里木河在哪里,她的來龍去脈、她的生態環境,她兩岸人民的生活狀態。塔里木河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就是緊抓內地觀眾的興趣點,努力找到與塔里木河的關聯點,遵循尊重事實、感悟生命和記錄事實的理念進行創作。
塔里木河第一集《源起》中講述了一個塔吉克少年香港·買買提和他的家庭。他們祖祖輩居住在巍峨的昆侖山里,在邊境放牧守衛國家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在香港回歸的那一天,買買提出生了,他的父親給買買提起了香港·買買提這個名字以紀念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片中記錄的每個細節,都讓觀眾感受到,這個普通牧民家庭的命運和這個民族的命運,都與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給人們呈現出了濃厚的真實的家國情懷。塔里木河兩岸的廣大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為之不停地奮斗的故事,不僅僅是這一方百姓,更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中國夢。
當紀實手法把普通人物、普通家庭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相聯系的時候,就成就了作品厚重的歷史感和時代感,就有了很高的政治美學價值。
紀錄片的核心與靈魂就是真實,塔里木河具有真實記錄、平民角度等一些特點。
唯有把人物提到前臺,才可能真正去溝通各種文化,打通地域,讓紀錄片真正走進心里。《塔里木河》選擇的人物很具有時代代表性,地域性的差異,更能激發觀眾的好奇心,所發生的事情都存在著微妙的聯系,沖突和懸念并存,更能彰顯出人物的個性特點。
在《塔里木河》第二集《綠洲》中給觀眾介紹了英吉沙土陶,這是生活在塔里木河河畔的人們最精絕的手藝,這種手藝之所以傳承百年而不衰,與當地手藝人的不離不棄分不開。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的世道比塔里木河的河道更加多變,手藝人的孩子們也面臨著更多的選擇,傳承與創新,改變與發展,也許這才是一門老手藝能不絕于世的終極秘密。作為新疆土陶技藝的傳承者,阿不都生活無憂,子孫滿堂,但他卻漸漸察覺到一種危機感。那就是孩子開始喜歡上了電腦。對于父親的不理解,克熱木很是苦惱,他認為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發生巨變,父親卻沉浸在自己的陶坊中,終日以泥為伴,全然不覺,這才是真正的危機。故事就在不同的危機中展開,直至最后在小兒子克熱木指導下,阿不都老人也學會了土陶軟件的操作,他體會到了科技帶來的震撼。“河流充盈,澆灌兩岸綠洲;河流干涸,沉積河底膠泥;河流不絕,大地繁衍生息。”這正是細膩的個體細節記錄展現宏觀主題,也是生活哲學帶來的紀實美學價值。
眾所周知,紀錄片是讓國際友人了解中國最有效的載體,是發出中國聲音的最有效的體裁。這種“最有效”其實也是紀實手法所帶來的結果。因為“紀實”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真實”。《塔里木河》首映開幕式的時候,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說:“讀懂塔里木河,就能夠讀懂新疆,這其實完全沒有達到目的。我認為讀懂了塔里木河,就將我們整個中國讀懂了。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很多文化都孕育在河流之中。《塔里木河》反映了河流兩岸百姓真實生活,應該讓全世界的人們通過塔里木河了解中國”。這段話告訴我們,我們并不缺少故事,如何用紀實手法將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故事進行國際化的表達才是我們所缺少的。采用現實素材,用紀實手法,才能夠將中國人民的奮斗和我們的中國夢傳向世界。
有數據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來華留學的外國人是由于中國的國力日益強大;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人是看過我國的一些影視資料包括紀錄片,非常向往這個國家。這也足以見得紀錄片的影響之遠,影響之廣。
紀錄片紀實手法的運用,能夠使紀錄片更具生命力和感召力。紀實手法在影像上的運用,能夠使畫面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充分滿足觀眾的視覺需要,營造良好氛圍的同時,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紀錄片采用紀實手法拓寬了紀錄片的表現形式,能夠使觀眾在枯燥的圖片解說模式下走出來,還能彌補資料的不足和觀眾不在場的缺陷。在《塔里木河》第十六集《樓蘭》中,樓蘭古城其地貌的壯闊,景色的優美都給觀眾以非常強烈的震撼。拍攝畫面遠近景相切換,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觀看過后為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見其美學價值是非常巨大的。
總而言之,紀錄片紀實手法能夠將已經失去的歷史氛圍,再次展現出來,紀錄片紀實手法的合理運用,無論是畫面內容、敘述能力和藝術氛圍等,都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1]韓玉文.紀實影像的美學表現——淺析紀錄片《美麗西江》拍攝手法[J].視聽,2016(8).
[2]謝君文.新媒體語境下新疆紀錄片產業化發展路在何方——淺談紀錄片《塔里木河》推廣宣傳的作用[J].新疆新聞出版廣電,2016(5):35-37.
[3]陶雪華.從政治美學到紀實美學——簡論中國紀錄片的美學發展歷程[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7(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