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闕潔
眾所周知,教育和醫療兩大民生問題時刻牽動著老百姓的神經,因此這也決定了教育新聞是新聞報道中一個很重要的“品種”,覆蓋面大、關注度高。作為一名“跑教育口”的記者,不僅要求要懂新聞、更要懂“什么是教育”,而且也需要足夠“長遠”的目光,剖析現狀、解讀背景,寫出或生動有趣、或對人們有指導和幫助意義的文章。新媒體的出現,越來越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
在我國古代時期,曾經出現過科舉考試這一方面的報道,這也可以稱之為最早的教育新聞報道。新中國成立后,教育新聞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最初,教育新聞狹義的概括為學校新聞,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和學校有關的都可以叫做教育新聞;不過現在的教育新聞,已經走出了學校的這個限制范圍,它的社會功能與跨界能力也變得更加顯著起來。如今,所有和教育有關的新聞報道都統稱為教育新聞,包括教育政策法規出臺、教育科研成果發布、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教育理念傳播等,都算做教育新聞的范疇。
作為重大的民生問題,教育政策的出臺可謂世人關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總體要求,教育改革要往哪里走?它的攻堅方向和重點舉措是教育新聞報道中的重點。
教育新聞的報道內容很多和學校有關,因此有著明顯的季節特征。在學校放假期間,教育新聞就會相對沉寂,當有中高考等一系列重要考試時,教育新聞就進入了“旺季”,所以教育新聞也被人們稱為——季歌,通俗地理解就是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即每年的上半年,多為學雷鋒、招生考試“季”,下半年則多為開學、科技藝術匯報“季”等。
教育新聞不同于其他新聞,它的專業性比較強。所以從事教育新聞的記者對自己行業的基本情況要有基礎的了解,特別是近些年的教育改革政策的頻繁發布,教育記者要做到對相關政策“心知肚明”,不犯低級錯誤,不說外行話。
教育和每個家庭息息相關,尤其是基礎教育,是關系著孩子成長的大事,這也決定了教育新聞要傳播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信息,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
比如北京海淀區“中關村二小學生受傷害事件”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導向性輿論危機案例。從學校教育中的一件小事開始,由一篇自媒體文章《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戳中社會痛點,引發網絡受眾集體圍觀,而由于學校應對措施不及時,在很短時間內,各類媒體的原發報道迅速涌現、自媒體平臺不斷發聲,最終演變為一場“一邊倒”的公共輿論事件。
新媒體時代的教育新聞,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傳遞,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國家、政府信息的傳遞者。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訂閱號等新媒體也已經成為傳播相關政策、法規最為便捷、快速的平臺。
以《海淀教育》微信訂閱號為例,2016年11月,海淀教育學區制改革發布會召開,會議召開的現場,拿到第一手資料的《海淀教育》官方微信就發布了——《大新聞!海淀區學區制改革17個學區所屬學校劃分正式公布》,比其他媒體早了幾個小時發布,之后各個媒體紛紛轉載,在7天的時間內,閱讀量就超過24萬,官媒權威發布的優勢盡顯。
同樣以海淀區“中關村二小學生受傷害事件”為例,從下面的這組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這一事件的關注度和它的傳播速度:從12月5日家長首次發帖到12月15日的十天時間里,新華社、中國新聞社、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澎湃新聞等傳統媒體的原發報道(即記者自行采寫而非轉發他人的新聞報道或評論)是12232篇,如果擴展到全媒體領域則高達27274篇,這其中不乏人民日報微博、人民網、央視新聞等大V級新媒體的參與。
另外,從這組數據還可以看出,新媒體的原發報道數量是傳統媒體的兩倍還要多。這幾種,微博體系中發聲人數超過了3.3萬人,人均1.1次,雖沒有進行持續表態,但直接導致了本次事件達到了萬次輿情級別。這兩組數字正好印證了二小事件的引爆、發酵、次生輿論、受眾圍觀等現象,多由微博、微信、網站等新媒體引發。
現在新聞報道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僅僅一個事件的報道,都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描述,而是偏于跨界式的組合。教育新聞的內容也不再追求簡短、快速,而是與多種報道方式并行的一種手段進行操作。通過交融之后的文章,內容更加吸引人們的眼球,也開始講究深度和廣度,當出現大的教育新聞時,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種手段也是“多管齊下”,使得人們接觸新聞的機會增多,思維、想法也更加的開闊。
在現在這個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深度剖析在新生代教育里面運用的淋漓盡致。深度剖析能夠引導人們除了在閱讀故事情節和實用消息之外,還能夠接受到新媒體上個人獨有的權威以及觀點,新媒體運用深度的想法與能力,將教育報道的主旋律和一般報道的內容分割開來,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與魅力。
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快速便捷的優勢不言而喻,但同時它又有著觀點看法容易片面極端、缺乏全面系統了解問題、覆蓋面廣不易控制等特點。本文較為淺顯的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教育新聞的特征,希望能為教育新聞的從業者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提供可以參考的思路和方法。畢竟,從目前來看,新媒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還將更大更深的影響人們的生活,而教育作為民生問題又為百姓所關注,利用新媒體環境下教育新聞“官媒”第一、關注度高、傳播速度快、深度剖析等特征,可以更好的豐富教育新聞的宣傳渠道,讓教育新聞更好更快的傳播給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