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云飛
方明是繼齊越、夏青之后,在60年代成長起來播音藝術家。方明的播音創作,在大量的實踐工作和自我的不斷學習中,形成了自己相對獨立完整的體系。方明的播音創作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播音員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中國特色的廣播電視工作性質決定了新聞工作者應該具有堅定的黨性原則。方明大量的播音創作,得到聽眾的廣泛贊譽,獲得成功,是因為他的播音中始終貫穿了堅定的黨性。方明的新聞播音一直遵循著齊越老師一生的信條:“我是中國人民的播音員、中國共產黨的播音員。我傳達的是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走向勝利的聲音,我傳達的是中國共產黨堂堂正正的真理之聲。”[1]所謂的黨性原則,就是指播音員應做到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堅持新聞的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方明的播音創作始終堅持著堅定的黨性原則。
在播音創作中,播報重要領導人去世的消息,最難把握的就是“化悲憤為力量”。1997年鄧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是由方明播出的,他播得很悲壯,“小平同志去世了,我們很悲痛,很惋惜,但他的豐功偉績和高風亮節引領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對前途充滿希望、充滿信心。”方明曾說道。他播的時候,化悲痛為力量,所以在播關于小平同志的生平、通訊、訃告,方明的基調把握得比較準確,并且很有力量。
堅定的黨性原則是方明播音創作的根本原則,它與整體的創作觀念一起,體現出方明播音中的大局意識、導向意識和政治立場。
方明播音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是:整體的創作觀念。方明的整體創作觀,不僅是一般的整體展現,更體現出他認識事物的角度。用他的話說就是:“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由外到里,又由里到外的一個辯證的反復認識過程。”[2]他既能從整體上把握播音創作,又能處理好每一細部;同時不斷把兩者有機結合。
方明的整體創作理念體現在:1.稿件整體。文字稿件是播音創作的主要依據之一。在整體的創作中,大至稿件全篇,小到其中的一句話,方明都要進行細致、全面、反復的整體分析。2.節目整體。方明的整體創作觀不僅體現在把握稿件上,在節目整體的協調中也有體現。有的節目包含內容廣泛,比如《新聞和報紙摘要》,方明播報時,既注意各條消息的不同,又不過分拉開其差別,以保持節目的整體性。3.重視受眾。方明的播音創作領域廣泛,有新聞、通訊、朗誦等。但每次他播音時,都能結合不同的受眾進行創作,使宣傳的針對性、目標性更清楚,起到的作用也更有效。
方明鮮明的情感態度體現,他播新聞態度堅定,愛憎分明。比如在評論播音《難得的反面教材》,方明強調一定要明確中心論點——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加強學習,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在整個的論證過程,無論是反面事實論據的列舉,還是正面的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闡述,其中心論點始終貫穿其中,態度極為鮮明。這不僅是由其內容本身決定的,播音員有聲語言的創作也給予了準確體現。所以,他播出時語氣是堅定、扎實、明確的。
在其他的藝術類稿件中,方明鮮明的感情態度體現在他對藝術情境的營造和結構中,體現在對原稿態度鮮明的再創作中。比如他朗誦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對“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地加以突出,而把“古來萬事東流水”給予淡化處理,體現出他堅定的情感態度。他對蘇軾的詞評價道:“蘇軾的詞不僅有《大江東去》的豪放,還有《記夢》那樣典型的婉約。”感情表達的細膩鮮明,可以說是方明個性化方向的發展。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在播音工作中方明卻是個有心人。他虛心求教,博采眾長,不僅學習和繼承了人民廣播的傳統播法,吸收了齊越、夏青等著名播音員的某些特點,而且也嘗試從話劇、戲曲等姊妹藝術中尋找靈感。[3]方明的播音創作中,既有豪邁奔放同時又不乏細膩深沉,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播音風格。他“既能激情充沛的播送表彰先進人物的特寫、通訊;又能繪聲繪色的播送介紹古今中外文學、音樂的節目。”。
從廣播播音到電視播音,從播音室的創作到舞臺上的朗誦主持,方明都有大量成功的實踐。方明的新聞“三大件”(消息、通訊、評論)播音都很出色。方明突出的文藝演播,尤其是豪放瀟灑的文學播音,匠心獨運,別具一格,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他對詩歌、散文的朗讀、朗誦都有很高的造詣,他能結合漢語音韻美充分發揮,創造出淳美的藝術情境。
方明堅定的黨性原則與整體的創作觀念,體現出方明播音中的大局意識和政治立場。鮮明的情感態度展現出方明播音創作中的鮮明態度、豐富情感;全面的播音能力,又是方明專業素養的體現。播音,是時代的產物。梳理方明的播音創作特點,對我們理解播音創作理論并在實踐的運用中,具有啟發和指導意義。
[1]李冰.從蕩氣回腸唐宋篇看方明的播音創作[J].戲劇之家,2014-08-08.
[2]姚喜雙、郎小平著.方明談播音[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294.
[3]姚喜雙.播音風格探[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