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春,姜旭之,胡 碩
(1.廣東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2.廣東財經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3.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廣東 廣州 510045)
孔子的學習觀及其啟示
梁君春1,姜旭之2,胡 碩3
(1.廣東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2.廣東財經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3.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廣東 廣州 510045)
孔子的學習觀凝聚了孔子精神世界的神韻,極具個人魅力,對后世影響巨大且深遠。孔子的學習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的根基是由他的世界觀決定的。孔子將其學習觀一以貫之地付諸實踐,取得厚德厚學之果。
孔子;學習觀;立志;修德
孔子的學習觀極具時代特點和個人特色,對后世學人影響至巨至深。孔子的思想高度和實踐成就是他的學習觀的直接體現。孔子的學習觀就像一面鏡子,給今人以深刻的啟示。
何為學之本?孔子以志為學之本。孔子所立之志既不是田園恬淡之志,也不是書齋學究之志,而是以“守死善道”為終生之志。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貧且賤。”孔子家境貧寒、社會地位低賤,但憂國憂民矢志不渝。孔子的立志對其學習觀起著主導性作用。有了這個“志”,才有了孔子學習觀的根基和完整。孔子立的志就是“守死善道”。《論語·子罕篇》有言:“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在衛道之志面前,孔子挺身獨任、不問左右。孔子在蔡國受困時,“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面對子路怒色質疑“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淡定答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明明白白地告訴門生,君子之志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會改變。
孔子以教師為業,以育人為本,以“仁”教化天下。他知道這個任務艱巨,所以在《論語·泰伯篇》中放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孔子以“士”為居,以“師”為業,以“志”為命,開始了“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艱辛征程。
孔子的立志之學成了后人努力實踐的榜樣。明末清初的儒家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寫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種擔當的勇氣不是從天而降的,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摔打磨練出來的。
重道不重術是孔子學習觀的重要價值指向。孔子精通“小六藝”,一生很少談“術”,聲言要“以仁為己任”,“守死善道”。在孔子看來,道是術之根,道正則仁至,道失則妖至。《史記·孔子世家》載:“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在自我評價時首先強調“學道不倦”,沒有提到“術”。
孔子以學為終身之業、終身之樂,終生奮學不止。《論語·學而篇》開篇就言明學習帶來的快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此時年屆四十,感悟出學習帶來的愉悅,經歷了蒙志、明志、立志、勵志、壯志、酬志的心路歷程。
孔子在少年時就立下宏圖大志,這對其建立豐功偉績是極為重要的。《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深知苦難是他成熟和成長的最好伴侶,強大的志向使他養成了深思好學的習慣。孔子的深思好學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是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何為學之要?這是孔子立志之后面臨的重要問題。孔子的學習不是泛泛之學,他最看重的是學“真”與學“實”。孔子的求實之學與求真之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的求實求真之學有很生動、詳實的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論語·為政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究的是要老老實實,虔誠坦蕩,直面不足,堅決立改。《論語·為政篇》:“子曰:‘多聞闕疑,……多見闕殆’”。講究的是要多聽多看,言行謹慎,虛心低調。《論語·子罕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講究的是要堅持不懈,積少成多,天天向上,永無止境。
孔子在學習過程中注重主動性。《論語·泰伯篇》:“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孔子教導學生要珍惜時光,將緊迫感變成努力的動力,這樣才能完成使命。《論語·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身懷六藝且水平很高,但不以此為滿,仍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奮進。以弘揚天下大道為己任的孔子深深懂得,立志擔當大任必須求真務實、堅韌不拔。
何為學之高?韓愈在《師說》中講到孔子拜師求學時說,“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論語·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所講的“師”是他認為一切可以在某一方面能給他啟迪和教益的人。
我們要從更廣大的視角去看待孔子的學習觀。他的學習觀是全方位的學習觀,這里有三個前提要件:寬廣的視野和胸襟;對自身長短的判斷要準確;對他人長短的判斷要準確。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講到自己的交友觀:“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他將人分成兩類六種,認為前三種人是要虛心結識的,后三種人是要謹慎交往的。孔子認為交友是有明確目的的學習行為,足見他的慧眼與雅量。
何為學之嚴?孔子認為自省之學能真正地實現提升自己、改造自己的目的。《論語·里仁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孔子講究慎重交友,將交友看作人成君子的外在條件。只有具有強烈的觀察意識、反思意識、對比意識、求教意識,才能直面自身的缺點與不足。《論語·學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習要與思考緊密相連,不如此,學習就失去了基礎。
《論語·為政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時要保持客觀、防止武斷。《論語·子罕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強調謙虛的學習態度。《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強調要對學過的知識反復體悟。《論語·子張篇》:“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強調學習時不懂就向人請教,無論他的身份高低。《論語·公治長篇》:“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強調不自省就不能悟學,時時刻刻想到自己的不足,時時刻刻想到他人的長處。
何為學之厚?在孔子看來,修學與修德是互為滋養的,厚學與厚德是一致的。孔子是修學與修德的踐行者和倡導者,以修學取修德,以修德取修學。《論語·學而篇》記載子禽與子貢的對話:子禽問子貢,老師的學問是自己求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孔子在求學的過程中嚴以修身以獲得對方的敬佩,既獲得所求的學問,也弘揚了君子的正能量。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究竟有何過人之處?據《論語·雍也篇》和《論語·先進篇》載,魯哀公和季康子分別問過孔子同一個問題:“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前后的回答幾乎是一樣的:“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孔子不是簡單地回答魯哀公和季康子的提問,而是進一步闡述了顏回是怎樣一位好學的學生。“不遷怒,不貳過”講的是管控不良情緒,不犯同樣的錯誤。孔子把修德擺在第一位,把學文擺在第二位。《論語·學而篇》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說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德實踐上,在實踐仁德之后才能開始學文。《論語·述而篇》記載了孔子對修德與進學的明確看法:“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對浮躁和機巧之人一向不看好,《論語·學而篇》表明了他的態度:“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世界觀是學習觀的統領,孔子的學習觀是以世界觀為根基的。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才有助于理解孔子的學習觀。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巨人,作為中國歷史精神的文化符號,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對整個民族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當代人應該細心品味、靜心體悟、專心學習。
[1]孔子,孟子.論語·孟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司馬遷.史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朱熹,呂祖謙.朱子近思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韓非.韓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1.
B222
A
2095-7602(2017)11-0011-03
2017-08-09
梁君春(1990- ),女,科員,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姜旭之(1955- ),男,教授,從事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研究;胡碩(1985- ),男,主任科員,碩士,從事政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