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衛軍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供應鏈核心企業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
邊衛軍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隨著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國內眾多企業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遭遇較大的發展挑戰。這意味著無論是供應鏈上的哪一個企業,均需要嚴格地踐行社會責任。本文對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及其社會責任予以概述,并對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提出建議。
供應鏈核心企業;企業社會責任;供應鏈管理
近些年,企業的社會責任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政界與學術界人士的關注。關于社會責任意識的研究,更多的是關于單個企業效益的研究,而非利潤鏈條體系的研究。這對供應鏈核心企業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是非常不利的。企業在相互合作、求同發展下建立的合作體系對企業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顯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供應鏈的競爭就是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在企業的供應鏈中最為主要的業務活動莫過于企業的責任服務。部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維護,或多或少地將企業的非核心業務外包給他人,逐步從多元化經營向核心業務經營方向發展。簡單來說,企業在不斷地規避企業風險的同時,為了謀求最大的利潤和效益,規避著社會責任。這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能夠幫助企業舒緩經營壓力,但也會造成一定的社會責任負擔。
(一)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于20世紀之初在美國產生,一般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橫向、縱向兩種[1]。
從橫向上來講,企業社會責任包含社會、環境、經濟三種責任。其中,經濟責任是在保持對股東承諾的前提下,累積經濟利潤,實現物質效益的快速增長。環境責任是依托于社會行為準則,確保企業一方面實現高效的經濟效益增長,另一方面確保企業的發展不會對社會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嚴格秉持社會道德意識,加強法律責任意識解讀。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企業與社會成員間關系的動態導讀。
從縱向上來講,社會責任包含三個具體層次:第一層是企業的經濟增長與產品增長的關聯責任。第二層是企業社會價值的責任義務,也就是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是否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第三層是心性責任,如城市的衰敗預防、社會貧困狀況的消除等。第三層次的責任意識相較于前兩者具有更廣泛的價值意義。
(二)供應鏈及核心企業
研究者對供應鏈的定義較為多元[2]。從供應鏈的關系來看,核心企業及其供應鏈的下屬企業的發展問題屬于內部管理問題。企業供應鏈出現問題多是由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出現失誤。企業的發展必須依托核心企業的經營及其供應鏈的扶持。供應鏈并不是建立在單一鏈條的基礎之上,而是包含了眾多的活動要素,并形成了相應的供應鏈結構。供應鏈本質上屬于增值鏈,是企業發展帶來的附加內容。物料處于供應鏈之中,依托包裝、加工、運輸等提升自身的價值。隨著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與其說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不如說兩個供應鏈或多個供應鏈的競爭日漸激烈。
核心企業的供應鏈由眾多鏈條節點構成。其中,鏈條不僅包括外包物流和貿易公司,還包括眾多的加盟企業。這些加盟企業與總公司并不屬于從屬關系,而是平等的供應鏈關系。在供應鏈的影響下,企業更具發展的活力,在動態發展的視角下發揮著社會責任價值。在同一供應鏈下,加盟企業在獲得更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與風險。由于獲取的利益不同,加盟企業面臨的風險程度也不同。在整個的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影響與作用最大,處于利益鏈的最頂端。從供應鏈的特征來看,核心企業具備三大特性:第一是穩定性。無論供應鏈條節點即加盟企業發生怎樣的改變,核心企業的供應關系都較為穩定。如果核心企業不存在,那么圍繞在其周圍的供應鏈便不復存在。第二是主導性。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起著主導作用,需要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協調、控制及評估。核心企業制定的關于供應鏈的發展戰略會對整個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第三是風險最大。核心企業為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提供品牌價值,一旦供應鏈條節點即加盟企業出現風險,核心企業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風險牽連。
供應鏈中,無論是加盟企業還是核心企業,均需重視社會責任并充分地踐行社會責任,以便打造具備安全性、健康性、綠色環保性的供應鏈,使供應鏈中的相關企業均實現最大利益。
(一)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
可以從兩方面著手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首先,深刻地理解社會責任,將社會責任融入供應鏈的管理、運營之中,依據供應鏈的實際發展狀況對供應鏈中不同的加盟企業進行社會責任的界定,促使企業員工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切實地踐行社會責任。
其次,強化關于社會責任的宣傳。企業供應鏈漠視社會責任,會導致企業的公眾形象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進而造成更大的效益損失。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越來越重視消費權益保障,越來越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信息時代,網絡媒體的發展為不良問題的揭發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越來越多不關注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被揭發和檢舉,越來越多不關注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開始逐漸轉型,要么加強社會責任意識,要么受到抵制而倒閉。良好的社會形象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對反面案例與正面案例進行宣傳,有利于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3]。
(二)社會責任的健全管理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社會責任的健全管理:
其一,健全社會責任的組織管理。供應鏈包含內容繁多的社會責任,這些社會責任遍布企業管理、生產的眾多方面。因而,提升供應鏈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在于健全組織管理。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可以設立社會責任管理辦公室,加盟企業則可以建立社會責任管理工作小組。無論是核心企業還是加盟企業,均需要健全社會責任決策方案。
其二,對市場準入制度進行細化。核心企業要對市場準入制度進行細化,對加盟企業的市場準入進行嚴格篩選[4]。如將經濟責任細化為信息公開、經濟增值、資產保值等;將員工責任細化為安全培訓、教育培訓、薪酬體系、員工權益保障以及合理工作時間、五險一金、簽訂勞工合同等;將環境責任細化為環境污染的降低、能源節約和節能研發等。核心企業要將加盟企業需要踐行的社會責任添加在契約之中,加強對加盟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對不履行社會責任或沒有任何改進的相關加盟企業,可以直接解除契約。
其三,強化關于社會責任的溝通渠道。核心企業要供應鏈中的加盟企業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針對股東,可以通過業務分析、投資會議、定期匯報等方式展開責任溝通;針對員工,可以通過意見箱、員工培訓、職工大會等方式展開責任溝通;針對公益,可以通過社會福利、支援物資、災害救助等方式實現責任溝通。就社會責任進行溝通可以加強核心企業與加盟企業間的友好關系,將供應鏈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積極地融入踐行社會責任的隊伍中[5]。除上述措施之外,還可以提升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社會責任報告中的數據必須建立在可靠、真實的基礎之上,需要由第三方進行評價。如國家電網的社會責任報告具體分為履責主體、履責承諾、履責績效、履責行為、履責意愿五個主要部分,將創新作為企業重要的發展主線,將履責行動作為發展的重要輔助力量。
其四,完善績效評審和獎罰監管。績效評審對供應鏈中的企業踐行社會責任有著重要的影響[6]。完善績效的評審考核與監管制度能夠促使供應鏈中的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任務,在遇到社會責任履行問題時采取切實的解決措施。核心企業在選擇供應鏈中的加盟企業之前,就需要制定社會責任守則,在與加盟企業展開合作之后也需要對其踐行社會責任的狀況進行抽查,對存在投機取巧行為的加盟企業責令更改并嚴格處罰[7],對認真踐行社會責任的加盟企業進行獎勵,如提升訂單量、延長合作時間等。通過明確的獎罰,可以使加盟企業更好地踐行社會責任。如伊利企業通過完善績效評審、獎罰監管,有效保障了其奶制產品的質量,這是其踐行社會責任的表現,亦是其為消費者安全考慮的重要表現[8]。
(三)社會責任協調機制的完善
協調機制對供應鏈中的企業踐行社會責任起著重要的驅動作用,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完善協調機制:
首先,健全共享利潤機制。無論是供應鏈之中的核心企業還是其他相關加盟企業,在踐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必然會提升經營成本。如何降低供應鏈中的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成本成為焦點話題[9]。從短期發展來看,為加強供應鏈中的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必要增加社會責任管理費用,增加企業的管理財務支出。從長期發展來看,踐行社會責任、履行社會責任義務可以幫助企業建立更好的社會形象,從而獲得難以預估的企業形象收益。可以從多種渠道健全共享利潤機制,如建立利潤共享模型等[10]。
其次,健全共擔成本機制。供應鏈中的企業在踐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存在“搭便車”的不良狀況,上游供應鏈的相關企業踐行社會責任,而下游企業則直接坐享其成。如果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均抱著坐享其成的想法,沒有良好地踐行社會責任,則整條供應鏈遲早會“腐朽”。為此,可以利用政策補貼等手段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要健全社會責任協調機制,確保核心企業及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踐行,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如若供應鏈企業的付出與回報不對等,供應鏈企業將很難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
(四)強化政府監管、激勵機制
供應鏈相關利益主體踐行社會責任需要社會及政府的監督。當前,關于供應鏈中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法規有《稅法》《環保法》《勞動法》等。這些法規涉及企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員工健康等眾多方面。為了使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更好地踐行社會責任,需要將上述法規加以細化。政府可以強化執法力度,明確執法部門的職責,避免執法漏洞的存在。執法部分要對供應鏈中的相關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定期檢查或不定期抽查,對能夠良好踐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給予更廣闊的發展機會和優惠政策,激勵供應鏈中的相關企業自覺融入踐行社會責任的隊伍中。
(五)創新與責任協同進步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創新與責任協同發展:其一是人才創新,供應鏈中的企業要將人作為創新要素,引入創新人才,強化人才培訓,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其二是產品創新,在人才創新的基礎上,掌握核心技術,有效升級產品結構;其三是環保創新,依托新技術和創新人才提升產品品質,加快經濟收益獲取,并關注環保。
綜上分析可知,可以通過強化政府的監管與激勵機制、完善社會責任協調機制、健全社會責任管理、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創新與責任協同進步等舉措推動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自覺踐行社會責任。
[1]袁裕輝.供應鏈核心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以復雜網絡理論為視角[J].經濟與管理,2012(7):53-57.
[2]孫會,徐永其.企業社會責任前移視角下小微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對策[J].企業經濟,2012(9):79-83.
[3]王文彬,劉鳳軍,李輝.互惠理論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2(11):24-33.
[4]劉鳳軍,李輝.社會責任背景下企業聯想對品牌態度的內化機制研究——基于互惠與認同視角下的理論構建及實證[J].中國軟科學,2014(3):99-118.
[5]易開剛,孫旭璟.基于戰略性社會責任視角的企業開放式創新:耦合模式與管理路徑新選擇[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0):61-65.
[6]代文彬,慕靜,馬永軍.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策略體系研究——食品供應鏈核心企業視角[J].企業經濟,2014(6):63-67.
[7]余吉安,楊斌.質量倫理、信息傳遞與模式變革:社會責任視角下食品企業的戰略創新[J].中國軟科學,2016(1):184-192.
[8]戴育琴,歐陽小迅.農產品供應鏈社會責任實施的行為決策博弈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6(2):26-29.
[9]姜騫,王晟.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網絡能力的維度結構——基于“關系-過程-知識”多重視角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6(7):19-26.
[10]張蓓,楊學儒.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質量安全管理的多維模式及實現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1):46-51.
F270
A
2095-7602(2017)11-0041-03
2017-06-12
邊衛軍(1972- ),男,博士研究生,經濟師,從事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