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芙蓉
(1.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6;2.南寧學院,廣西 南寧 530299)
推理照應觀照下的商務信函翻譯
劉芙蓉1,2
(1.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6;2.南寧學院,廣西 南寧 530299)
本文通過推理照應分析方法,結合商務信函翻譯實例,探討推理照應觀照下商務信函的英譯模式。譯者可通過話語的新舊信息、句法位置、話題作用分析商務信函話語的潛在內涵,并在譯文中充分體現原文隱含的推理照應關系,更好地實現商務信函的交際目的和預期商業效果。
推理照應;商務信函;翻譯
推理照應(bridging reference)這一術語于1977年由心理語言學家H.H.Clark提出,主要關注人們交際語境中的話語內涵及意義關系。近三十年來,“人們對推理照應給予極大的關注,把它作為話語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來研究”[1]。關于推理照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豐碩,不斷推陳出新。Clark指出推理照應指話語中未明示的內容,可通過語境中前述話語與后述話語的推理照應,引出合理的特定照應對象。[2]Clark還提出新舊信息契合論(Given-New Contract),認為人們通過推理照應,理解言語過程中構建的照應含義。[3]Sidner認為最有效的判斷前述話語與后述話語的推理照應方法是“意想焦點法”,根據句法位置和話題作用判定話語的焦點所在,從而推斷合理的照應對象[4]。日本學者T.Matsui提出語用關聯照應論(Pragma-relevant bridging),認為真正的推理照應過程應該是以前述話語中的明示話語作為理解和推理的前提和保證,進而推理未明示的話語。未明示話語往往是言語交流意圖中的真正所指內容。[5-6]
Hawkins提出定位論(location theory),認為定冠詞的功能就是讓讀者定位限定性名詞的指稱對象[7]。Sanford & Carrod提出場景論(Scenario-based approach),認為讀者利用前述話語確定一個與語篇內容相關的恰當照應域,這一照應域實質就是一個“場景”(Scenario)。[8]Erku & Gundel提出話題/焦點算法論(topic/focus),認為話題/焦點是影響提取能力的唯一因素,一個句子只有一個話題或焦點。[9]
國內將推理照應運用于商務英語的信函翻譯的研究較少,推理照應對語境假設、語境建構乃至整個交際話語的理解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性和制約性。本文擬分析推理照應的模式,將這一推理照應模式運用于商務英語信函的英譯中,研究如何運用推理照應模式分析語義、句子和語篇的指稱照應,進而探討商務英語信函的英譯應該如何體現這些層次的照應,使譯文達到預期的語用效果和交際意圖。
翻譯過程離不開語義分析。盡管前后述話語當中缺省必要的關聯,話語交流中的人們通過分析推理照應關系的各種語義結構及前后邏輯關系,仍可以辨認照應對象并形成合理的認知銜接。
例1:
尊敬的先生:
貴方8月4日的來函及毛絨玩具的報價已收悉。但愿是設計新穎、市場上前所未有的最新產品。如果是這樣,請寄樣品數件,以供參考。
銷售部經理 李榮
廣東肇慶新翔商貿有限公司
譯文:
Dear sirs,
Your letter dated on August 4thand Price list of Fussy Toys have been delightfully received. Hopefully,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the latest designs which have not yet bring in our market ,and if you can furnish us with such items, please send us a couple of samples of these for reference.
Yours faithfully,Li Rong
Manager of Sales Department
Guangdong Zhaoqing Xinxiang Trading Co.,Ltd.
根據Clark提出的新舊信息契合論(Given-New Contract),言語過程中的新舊信息暗含指稱照應對象,因此譯者首先要辨認新舊信息,根據話語中的舊信息推斷新信息中未明示的指稱照應對象,成功處理新舊信息推理照應關系。例1中后述話語中的“如果是這樣”并不能簡單地譯為“if it is so”,因為話語中的舊信息“但愿是設計新穎、市場上前所未有的最新產品”為后述話語的理解提供一種方向和信息,即“但愿最新產品設計新穎且有市場前景”這一事實,進而可以推斷后述話語中的“如果是這樣”未明示的意思就是“如果貴方真的能提供上述產品”,且與舊信息提供的“但愿最新產品設計新穎且有市場前景”契合,形成合理的推理照應。盡管原文中的后述話語沒有明示具體的指稱對象,譯者仍可以通過新舊信息契合論及常規語義關系,找到舊信息的前述話語對后述話語理解的制約關系,合理推斷新舊信息中的前后述話語指稱照應,并在譯文中將這些照應體現出來。
“句法分析是英漢翻譯必需的步驟,實現語言轉換的過程離不開對原文進行正確的句法分析。”[10]譯者通過推理照應確定前后述話語的照應關系,進一步明晰原文話語中的潛在內涵和暗含的交際意圖,并在譯文中充分體現這一照應現象,從而實現翻譯的語用等效。Sidner于1983年提出意想焦點法,主要研究如何判定后述話語中未明示話語與前述話語中的照應對象。Sidner認為,可以通過句法位置和斷定話語的焦點確定前述話語中的照應對象。
例2:
敬啟者:
我公司的《產品指南》已于今天隨函寄出。如仍有需要,歡迎致函告知。您將在函件中看到我司各種規格的產品,如有興趣,請告知我們,我們盡快給您寄出樣品。
早日賜復,不勝感激!
銷售經理
譯文:
Dear sirs,
“Product Guide”is being mailed to you today. If you need more copies, just drop me a note.You’ll see our diverse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which may arouse your great interest, please inform us and we’ll send them.
Your early reply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Yours sincerely,
Sales Manager
例2原文中的“如仍有需要”省略了“需要”后面的賓語,這是漢語中常見的賓語省略現象,也體現了漢語的意合句式。若譯者沒有分析前述話語與后述話語的指稱照應,直譯成“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就無法將原文中前述話語與后述話語的指稱照應體現在譯文當中,造成譯文句子意思不明確。“如仍有需要”到底指客戶自己的其他需要,還是指前述話語當中的指稱物品?我們從前述話語中“我公司的《產品指南》已于今天隨函寄出”,得出有《產品指南》寄出這一事實,則話語焦點是“如仍有需要”缺省的賓語。根據話題焦點及句法位置,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如仍有需要”缺省的賓語,與前述話語的《產品指南》形成指稱照應,指的是需要更多的《產品指南》,而非客戶自己的其他需要。因此,譯者要充分理解前后述話語中的指稱照應,填補原文中缺省的賓語,使原文話語的隱形照應在譯文中體現。按照以上意想焦點法的推理模式,話題焦點是“如有興趣”缺省的賓語。為了找出后述話語“如有興趣”未明示的賓語與前述話語的指稱照應,譯者可以通過句法位置找到前述話語“您將在函件中看到我司各種規格的產品”,確定后述話語“如有興趣”未明示的賓語與前述話語中的“產品”構成照應關系。因此,譯者在判定前后述話語的照應關系的基礎上,同時考慮英文句式形合的特點,巧妙運用定語從句將前后述話語的照應關系在譯文中體現出來。
推理照應的語義分析和句法分析都不能脫離語用分析。具體來說,就是話語中的語義和句法的理解在構建話語意義時都依賴語境而存在。推理照應的顯性照應和隱形照應受到語境的牽制,這里的語境包含話語場景、話語內容、交流者的意圖、語言乃至涉及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的影響。話語者在言語過程中會自然聯系語用分析,尋求最大關聯,找到適切的推理照應,理解話語者的真實意圖。
例3:
敬啟者:
我方從東盟博覽會上獲知貴方大名。我方冒昧向貴方致函,我方是陶瓷商品出口商,主要向韓國和美國出口,而貴方是陶瓷產品的進口商。不知貴方對上述商品是否有興趣,若有興趣的話,請告知所需數量。
市場開發部經理 陳勇
例3譯文:
Dear Sirs,
We know your name from China-Asian Exposition.We are writing to you to introduce ourselves as exporters of ceramics, which mainly have been exporting to Korean and America with the hope of establishing direct business relations with your corporation. We are not sure whether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aforesaid products. If so, please inform us of the quantity required.
Yours faithfully,Chen Yong
Manager of Market Development Department
從語用分析的角度來看,這篇函件的語篇語境是中方給外方寫的尋求業務合作的信函。例3中前述話語“我們冒昧向貴方致函,我方是陶瓷商品出口商,主要向韓國和美國出口”與后述話語“貴方是陶瓷產品的進口商”缺乏必要的關聯。譯者要找出并確定這種關聯的推理照應,以便讓語篇連貫起來。前述話語“我們冒昧向你方介紹,我方是陶瓷商品出口商,主要向韓國和美國出口”的主要意圖是“我們有陶瓷產品出口,向貴方毛遂自薦”,為后述話語“貴方是陶瓷產品的進口商”作了鋪墊。可是,外方看到這里,卻無法連貫前后述話語,沒有獲得最佳關聯。基于前后述話語的語用分析,可以看出中方委婉地表達了“與外方建立直接的業務關系”的意圖。譯者翻譯時為了尋求最大的關聯,結合語境,照顧目的語讀者的語言規范和認知習慣,應進行合理、適當的“擴充”,在前后述話語中增加必要的關聯。因此,譯者在譯文中合理增譯“以期尋求業務合作”的內容,為后述話語“不知貴方對上述商品是否有興趣,若有興趣的話,請告知所需數量”做了鋪墊。在英譯時,當原文前后述話語缺省必要銜接時,不必對原文內容亦步亦趨,可以依據關聯理論,結合語境假設,對譯文進行適當、合理的擴充,尋求最佳關聯,最大程度地發揮譯文的語用效應和交際效果。在例3推理照應分析當中,可以獲知確定話語中的推理照應,并依靠話語的新舊信息、句法位置、話題作用及話語的前后邏輯關系等因素,辨明話語推理照應關系。
推理照應是語用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話語中存在的隱含意義關系。在翻譯商務信函過程中,譯者為確定前后述話語的隱含照應關系,可以通過話語的新舊信息、句法位置、話題作用,找到隱含的照應關系,洞悉商務信函中話語的潛在內涵及意圖,并在譯文中充分體現原文隱含的推理照應關系,更好地實現商務信函的交際目的和預期商業效果。
[1]莫愛屏.漢語話語中推理照應的實證研究[J].現代外語,2004(3):230-238.
[2]Clark,H. H.Bridging[A].In P. N. Johnson-Laird & P. E. Wason(eds.).Thinking:Readings in Cognitive Sciences[C].Cambridge: CUP,1977: 411-420.
[3]Clark,H.H.&Haviland.S.E. Comprehension and the given-new contract [A].In R. Freedle (eds.).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C].N.J.: Ablex,1977: 1-40.
[4]Sidner,C. L.Focusing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definite anaphora[A].In M. Brady & Berwick(eds.).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Discourse[C].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83: 267-330.
[5]Matsui,T. Bridging and Relevanc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0.
[6]葉慧君,李曉玲.漢語話語理解中的語用照應[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24-126
[7]Hawkins,J. A.Definiteness and Indefiniteness: A Study Reference and Grammaticality Prediction[M]. London: Croom Helm.,1978.
[8]Sanford,A. & S. Garrod. Understanding Written Language: Exploration beyond the Sentence[M]. John Wiley,Chichester ,1981.
[9]Erku,F. & J. Gundel,J. Indirect anaphors [A].J. Verschueren & M. Bertuccelli-Papi(eds.).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7: 533-546.
[10]任運忠.英漢翻譯教學中的句法分析[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4(4):177-180.
TranslationModelofBusinessCorrespondencesfromthePerspectiveofBridgingReference
LIU Fu-rong
(1.Shiyuan College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6, China;2.Nanning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299,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E translation model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idging reference through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bridging reference, combing with real cases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can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onnotation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discour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iven information and new information, syntactical location and topic function and embody the implicit bridging reference of source texts in target texts for better achieving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and business expectation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bridging reference;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translation
H315
A
2095-7602(2017)11-0106-04
2017-07-18
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從語用學的視角探討商務信函的漢英翻譯”(KY2016YB848)。
劉芙蓉(1983- ),女,講師,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商務英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