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濟南250109
探討學前教育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王英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濟南250109
培養高質量的、快速適應崗位需要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關鍵在于培養學生扎實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本文章對高校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對應的措施。
學前教育專業;就業;創業;教育創新;實踐
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亟待轉變就業創業觀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職業價值認知偏頗
表現在幼兒教師工作量大、社會地位不高、離職率高、流動性大等負面的影響,職業的認同感缺乏,職業生涯發展的原動力不足,既不利于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職業目標的達成。
(二)就業創業的意識淡薄
學前專業的部分大學生對自我的職業認知不夠,也沒有做好必要的就業創業的思想準備,沒有充分認識到就業創業的重要性,對如何就業創業迷茫。另外,部分家長對其子女期望值過高,這也導致大學生擇業自主性的缺失。
(三)就業創業自我設限過多
學前專業的部分大學生對擇業抱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過于注重薪金收入、勞動強度、福利待遇、地域特色等物化的東西,對自我價值和自身的優勢評估偏差。過于看著職業的穩定性,對于挑戰性的行業以及自主創業考慮不到位。部分學生仍然執著于專業對口,這就在相當程度上加大了就業的局限性。
面對幼教改革發展的新情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亟須轉變就業觀念。事實上,觀念轉變必然拓寬就業渠道。到2020年,全面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也就是說,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在數量上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
當前,就業創業的機制尚未健全。例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目標定位清晰,即培養托幼機構教師、學前教育行政人員、幼教研究人員及相關服務機構的兒童工作者。其專業特點在于:較早地確定了從事學前教育的專業發展方向,學校所設置的課程、安排的教學活動都有針對性,畢業生將來的發展方向除幼兒教育外,還可向藝術類方向遷移。但是,其弊端也凸顯出來,表現在:
(一)無法全面適應社會發展對大學生提出的綜合素養的要求
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承擔著幼兒教育的艱巨任務,幼兒教師必須是職業化的,“要求教師具備經過嚴格而持續不斷地研究才能獲得并維持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公共業務”。也就是說,用人單位除了注重應聘者的專業水平外,還應要求應聘者具備一定的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等,而這些都是大學畢業生的軟肋。
(二)無法應對政府和主管部門提出的人才培養的要求
根據教育部等相關職能部門要求: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等地區就業,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但是,目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可能還沒有做好思想和實際行動上的準備。
(三)部分大學生創業自信不夠
在大學生自主創業方面,國家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就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由于性別的局限等,對自主創業不感興趣。雖然高校和社會都鼓勵大學生排除萬難,通過自主創業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無法體驗創業的成功快樂,無法通過制訂規劃和合理定位實現自身的價值。
依據《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要在專業教育基礎上,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據此,設置就業創業內容體系。
(一)分年級設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
大一新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普及職業生涯基本知識,配備職業生涯發展導師或輔導員,設定職業規劃路線,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大二、大三年級完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對于大四年級的學生,要著重個性化輔導,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和專業實踐,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就業與創業。
(二)針對性開設選修課程
依據市場需求和個性需要,積極做好性別差別教育??砷_設禮儀、心靈雞湯等類的課程,同時,開設戶外內容和社團活動的課程。只有不斷強化女大學生的參與競爭市場和主動就業意識,為其在未來選擇職業的過程中提供更好的幫助,才能更加彰顯女性的就業創業優勢。
(一)育人社會化,課堂職業化
注重加大見習和實習力度,培養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構建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更新實踐教學觀念;嚴格實習管理,狠抓教育實習和見習的各項工作。改變實習方式,采取分散見習與集中見習方式,同時完善見習實習內容,參加教學觀摩、備課上課、制作教具,組織開展幼兒各項活動。
(二)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綜合競爭力
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是增強大學生在市場就業競爭力的關鍵。必須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特,為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全方位、高層次、多渠道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