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娜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江蘇蘇州215200
芻議小學數學教學“偽生活化”及其應對措施
程麗娜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江蘇蘇州215200
在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的關注點。在實際教學當中,生活化教學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案例內容,且能夠使其在實際生活當中做好所學知識的運用。但在該教學方式實際應用當中,部分教師卻存在著沒有對該方式真正領悟、理解的情況,并因此出現了“偽生活化”問題。在本文中,將就小學數學教學“偽生活化”及其應對措施進行一定的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偽生活化”;應對措施
數學一直是小學教學當中的重點課程,不僅能夠對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培養,且能夠使其獲得較好的實踐應用能力。在現今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成為了一種較為有效、得到較多應用的教學方式,并因此得到了積極的推廣。而在該方式實際應用當中,部分教師則存在著在沒有對該方式內涵、特征正確把握的情況下就對其應用的情況,并因此對實際教學效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了避免該種問題的發生,即需要及時做好“偽生活化”教學特征把握,以科學措施的應用做好問題的應對處理。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的“偽生活化”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素材脫離學生實際。在實際課程開展中,如果教師所選擇的生活性素材超出了小學生能夠接受、形成認知的范圍,不僅會因此對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情況產生影響,且會因此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帶來較大的負擔。其具體體現在:首先,教師在教學當中僅僅注重對其他教材實例的照搬,而在學生生活差異方面則缺少考慮,以圍棋盤的題目為例,在該題目中,其條件為圍棋盤最外層的每一個邊能夠放置19枚圍棋,問該棋盤最外層能夠放置圍棋的數量。當學生面對該題目時,由學生年級較小,很多學生在生活當中根本沒有見過圍棋、甚至根本對圍棋這個詞沒有概念,則很難對該題目形成好的認識,也將因此使該題目失去了生活化的意義與價值。其次,部分教師在教學當中經常使用成人領域的事例,如買保險、購房以及存款利率等。對于這部分事例來說,乍一看好像是來源于生活,但實際上這部分問題與概念都同小學生的生活間具有著較遠的距離,在課堂當中使用時,不僅無法起到好的教學效果,甚至會因此出現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情況;第二,素材背離生活邏輯。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在選擇生活事例時,需要對客觀實際做好把握與尊重,即在保證將真實生活情境為學生展示的情況下獲得好的應用效果。而如果僅僅單純為了教學需求以及教學目標而出現對同生活實際相背離生活事例以及情境進行編造的情況,則將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如某教師在教學當中引用案例時,說道“中巴車上有80人,大客車上有130人。”該種說法則明顯不符合生活實際,并可能因此對學生產生誤導;第三,教學手段不合適。該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實際教學當中頻繁以單一的手段實現生活情境的創設。在教學當中,如果教師存在過于重復創建生活情境的情況,如只要是舉例子就是逛公園或者外出郊游等,則會因此使學生形成厭煩情緒。同時,學生在經常聽到該情境時,則會非常想讓教師也能夠帶著其到公園,長時間以后,如果該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產生影響。其次,設問不恰當。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中,設問方式的應用即是在教學當中更好的實現生活素材的引出。而在實際教學當中,如果設問存在不恰當或者不合理的情況,則會因此對生活素材的引入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生對具體問題的理解與掌握。
(一)樹立生活教學觀
對于生活化教學方式來說,其目的即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并將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在生活實際當中。在實際教學中,即需要要求學生能夠將生活化教學理論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支撐,并能夠根據自身經驗從生活當中實現事例的搜集。而對于該項工作來說,其對教師的時間與精力也具有著較高的要求,并因此使其因忽視了教學內容契合度而對學生在認知經驗基礎方面的接受能力方面也存在忽視,需要能夠及時進行改進。如在《分數初步認識》這堂課程當中,教師則可以選擇黃豆制作豆腐的事例進行教學,而在該案例中,學生則對“一千克黃豆能夠做4千克豆腐”存在著懷疑態度,因對其注意力形成分散而對其對于題目的理解產生了影響。對此,教師則可以更改情境:“有一個小朋友找來了1個西瓜、2塊月餅,4塊蘋果。媽媽讓他兩個人分一樣多,那么他該怎么平分這些東西呢?”通過該種學生生活當中熟悉的事物以及故事講課,則能夠在對學生好奇心進行引發的基礎上使其了解到,在實際生活當中都很多情況需要進行平均分處理,并以此以較為自然的方式引入到了“分數”的課堂主題當中。
(二)豐富生活經驗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也從以往的應試向著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轉變。在該背景下,教師即需要在教學當中做好學生的引導,使其能夠以數學視角實現對生活的觀察,使用數學的思維對生活形成新的認識,并以相關知識實現生活當中實際問題的解決。如在年、月、日認識教學課程中,教師則可以先要求學生對當年的年歷卡片進行觀察,看一年當中有幾個月,之后對每個月的天數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通過對記錄數據的分析看是否能夠發現什么。之后,教師再通過生活當中的年歷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對每月天數的異同進行發現,以此對其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以及觀察能力進行培養。
(三)科學引入素材
在現今小學數學教材當中,也具有較多同學生實際生活間具有密切聯系的素材,能夠有效幫助教師在課堂當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也需要能夠做好重點把握,避免出現在不細致分析而對相關事例全部照搬的情況,而對生活化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做好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教材編制意圖把握的基礎上做好相關素材的合理改造,以此使素材能夠更好的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且具有時代氣息,在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改造。其具體方式有:第一,普適性情境改造。在教材當中,經常會出現“從甲地到乙地”的題目,該類題目雖然具有生活味,但學生對其并不熟悉。此時,教師則可以對題目進行適當的更改,將其更改為本地城市當中的兩個知名地點,以此使學生加強生活感受;第二,遠離生活情境改造。對于部分情境來說,其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同學生具有一定的距離。如城市當中的學生對“農耕”不是很熟悉、南方的學生對“滑雪”沒有什么較深的了解等。對于該種情況,即需要教師能夠充分做好當地實際情況的把握,將題目當中的內容經過適當的更改使其成為學生所熟悉的情境。
(四)合理創設情境
在實際情境創設當中,教師要通過生活素材的應用加工課本知識,將抽象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問題當中,在對知識同生活間橋梁進行搭建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在生活經驗基礎上實現知識的理解與把握:第一,要保證所創設的情境同學生生活經驗相貼近,即需要在學生的角度挖掘素材。如在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對以下情境進行創設:“用邊長4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分別鋪長12厘米、18厘米的長方形,哪種紙片能將長方形正好鋪滿?還有哪些邊長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紙片也能正好鋪滿正方形?”;第二,保證情境能夠激發學生興趣,以此使其具有更好的積極性投入到問題求解過程當中。
在上文中,我們對小學數學教學“偽生活化”及其應對措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做好該方式重點把握,以真正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應用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1]李計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學周刊.2012(32)
[2]吳玉亞.構建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探討[J].小學教學參考.2012(11)
[3]龔玉章.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式初探[J].新課程(下). 2012(03)
[4]劉娜娜.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研究述評[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