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王立峰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四平 136000)
微信在我國圖書館應用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劉 巖,王立峰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四平 136000)
本文以中國知網文獻總庫收錄的文獻為數據源,對微信在我國圖書館應用方面的有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從文獻年代分布、期刊分布、被引頻次和下載量以及主題內容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匯總,以期為圖書館更好地應用微信的強大功能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微信;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的傳統信息服務與微信技術應用相結合,極大地發揮了圖書館方便快捷的服務功能。目前很多圖書館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廣大讀者的需求。也有很多學者對圖書館與微信技術相結合進行理論、應用方面的研究。為此,筆者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圖書館微信應用方面的文獻做了統計,試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匯總,以期為圖書館更好地應用微信的強大功能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1]。
筆者以中國知網文獻總庫收錄的文獻為數據源,對微信在我國圖書館應用方面的有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時間截至2015年12月31日。采用高級檢索方式,關鍵詞為“圖書館”并含“微信”,“圖書館”并含“微信公眾平臺”,“高校圖書館”并含“微信”或者“高校圖書館”并含“微信公眾平臺”的檢索策略(圖1),共計檢索到相關文獻302篇。
圖1 文獻檢索的檢索策略
2.1 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
從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情況(表1)可以看出,關于微信在我國圖書館應用方面的文獻從2013年進入初步研究階段,僅有20篇,其中學術期刊17篇、特色期刊2篇、會議文獻1篇。2014年,很多研究者加入了該領域的研究隊伍,文獻達到112篇。研究對象不僅涉及全國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而且較多地涉及高校圖書館。大學生是高校圖書館信息化服務的主體,會對圖書館的服務與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微信應用于高校圖書館,給大學生及高校教師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由于微信強大的服務功能,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開始關注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也大幅度增加。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5年發表的文獻數量為170篇,比2013年和2014年兩年的文獻總和還多出38篇。可見,微信應用于圖書館的關注度迅速提升。
表1 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
2.2 研究文獻在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分布
從表2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三年來共計58篇文獻發表在與圖書館及情報有關的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上。三年來發文量較多的期刊有《圖書館學研究》12篇,《圖書情報工作》10篇,《現代情報》8篇,《新世紀圖書館》4篇,《圖書館工作與研究》4篇,《圖書館建設》3篇。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2014年和2015年發表的核心期刊論文分別占46.6%和41.4%。可見,微信應用于圖書館的研究引起了圖書館同仁的高度關注,論文的學術質量較高。
表2 研究文獻在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分布
2.3 研究文獻被引頻次及下載量
表3統計了被引頻次超過20次的13篇文獻。文獻的被引頻次是評價該篇文獻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的有效手段[2]。被引頻次越高,該篇文獻的學術影響力越大。從表3可以看出,黃浩波2013年發表的《微信及其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的被引頻次和下載量分別達到148次和4050次;肖金華2013年發表的《基于微信的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的被引頻次為94次,下載量為2121次。數據表明,三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微信應用于圖書館方面的研究,使得發表比較早的這兩篇文獻有較高的被引次數和下載量。張秋2014年發表的《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被引頻次和下載量分別為46和2797次,表明高校圖書館微信的應用也已經引起了更多學者的關注。從被引頻次和下載量的迅速增加可以看出,微信應用于圖書館方面的研究是近兩年“微服務”的一個熱點。總體上看,被引頻次較高的這13篇論文主要研究探討微信或微信公眾平臺在圖書館或高校圖書館的應用情況。
表3 研究文獻被引頻次及下載量分布
2.4 研究文獻的主題內容分布
筆者從研究文獻的主題角度對所查到的302篇文獻進行分析匯總,發現作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微信在我國圖書館的應用,概括起來主要集中于微信在圖書館應用的理論研究、圖書館應用微信的現狀分析、圖書館應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個案分析、圖書館應用微信的營銷策略、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科服務研究等五個方面。
(1)微信在圖書館應用的理論研究,分析了圖書館應用微信服務的可行性及其發展趨勢。以其為代表的有黃浩波2013年發表的《微信及其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王勇2013年發表的《微信及其在圖書館的應用》以及王保成2013年發表的《微信公眾平臺在國內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實踐研究》等等。內容上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介紹微信或微信公眾平臺在圖書館服務宣傳方面的操作簡單、用戶量大和費用低等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二是介紹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圖書館服務的信息推送、交流互動和信息交互等功能,主要包括發布各類動態和通知、圖書檢索、新書推薦等信息。三是探討微信公眾平臺在圖書館應用方面應注意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2)圖書館應用微信的現狀分析,主要側重于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開通、認證和公眾號的類型選擇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策略。圖書館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數量逐日增加,樓鋼[3]、尉鑫[4]等對全國39所“985”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開通情況進行了調查,截至2014年3月12日開通微信公眾賬號的已達21所。吉翠芳[5]、張駿毅[6]等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開通情況進行調查,截至2013年6月開通微信公眾賬號的有18所。說明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高校圖書館已經重視“微服務”的發展與應用。微信公眾號的類型主要有訂閱號和服務號兩種,葉佩珍[7]對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的類型進行了統計,開通訂閱號的居多(80%),但服務號可以獲得高級接口及微信支付等功能。筆者認為,服務號的功能更強大,更適合高校圖書館開展精細化服務。
(3)圖書館應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個案分析。如史梅2014年發表的《高校圖書館官方微信經營策略研究——以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介紹了南京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實際應用研究。劉斌2014年發表的《微信公眾平臺高級功能在圖書館移動服務中的應用與探索》,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為例,探討、挖掘了微信公眾平臺的高級功能的潛力,以期提升圖書館的精細化服務,發揮圖書館在公共服務和教學科研領域中的核心支持作用。孫翌2014年發表的《微信在圖書館移動服務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簡介了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微信應用的設計構想和關鍵技術。馮銳2015年發表的《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開發與實踐——以遼寧科技學院圖書館為例》,重點闡述了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開發、設計理念及具體實現。上述諸文都根據各自圖書館的實際情況,闡述構建個性化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微信公眾平臺的體驗。
(4)圖書館應用微信的營銷策略研究,這方面的文獻不是很多,主要側重于高校圖書館微信營銷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如朱沙2015年發表的《高校圖書館微信營銷模式研究》、洪海娟2014年發表的《基于微信的高校圖書館品牌營銷現狀與策略研究》、閆俊霞2014年發表的《圖書館的微信營銷策略研究》。
(5)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科服務研究,這方面的文獻也不是很多,但這是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的一個方向。如杜輝2015年發表的《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指出微信學科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高校圖書館沒有專門的學科服務微信平臺,提出了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科服務方式和開展這項工作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
微信的強大功能與圖書館有機結合,極大地發揮了圖書館方便快捷的服務功能。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建立,是圖書館界的發展趨勢。圖書館應用微信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越來越多的專業學者加入到了此項研究。期待有更深入的研究出現,為后續開發和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圖書館提供更好的參考和借鑒。
[1]于健,叢銀華,孫靜.我國圖書館微信應用研究綜述——基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的文獻分析[J].圖書館學刊,2015(9):131-135.
[2]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3]樓鋼.“985”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現狀調研與分析[J].中國出版,2014(14):34-36.
[4]尉鑫,蘇珊珊.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調查分析——以“985”高校圖書館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14(10):34-37.
[5]吉翠芳,周志峰.“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應用問題及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14(17):38-41.
[6]張駿毅,楊九龍,鄧媛.“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微信應用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6):29-34.
[7]葉佩珍.我國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現狀調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2):80-84.
2016-11-03
教育部2015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知識管理視角下個人學習環境(PLE)構建及其效果實證研究”(15YJC880086)。
劉 巖(1979- ),男,館員,碩士,從事圖書情報學、數學研究。
王立峰(1978- ),男,副教授,博士,從事教育技術研究。
G252
A
2095-7602(2017)02-01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