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海萍
紀 實
為外教在中國安個家
——越秀外國語學院外教社區管理探索
文/陸海萍

外籍教師與越秀外教社區大家庭圖片合影留念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越秀”)坐落于魯迅故鄉——紹興,是一所開設11個外語專業和20余個涉外專業的外國語學院。越秀自1999年開始招收外籍教師,近年來一直在大力增加外籍教師的數量,推動師資國際化工作的進程。2011至2016年間,越秀共引進了600余人次的外籍教師,其中2016年度達到120人。這些外籍教師來自24個國家,主要來自美國、韓國、日本、西班牙、加拿大和英國等。年齡在35歲以下的青年外籍教師占比近半,35-60歲之間的占36%,60歲以上占16%。具有研究生或以上學位的占68%,其中18位教師獲博士學位。外籍教師在兩個不同的校區面向400多個班級,教授包括教育學、國際貿易、跨國管理、體育及各語種課程,成為教學一線的重要力量。
外籍教師來華參與學校國際化教學,體驗中國文化,既是很好的機遇,也時刻充滿挑戰,以越秀每年百余名外教為例,他們也有各種不適應和焦慮,嚴重的也會中途離校,提前結束合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面臨的文化沖擊和各種沖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外籍教師在從事外語教學時常按照本國的教學要求與思維制定課程大綱和教學計劃活動。他們不適應中國的教學環境和中國的學生,同時大班教學的現狀也與他們倡導的個性化教學存在矛盾,他們經常會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而氣餒。來自英國,具有教育學背景的外教安東尼(Anthony Allen)曾擔任英語學院的外教督導,他的工作職責之一是聽其他外教的課,并對他們的授課做出評估。安東尼非常認真地制定聽課計劃、執行并給每堂聽課的老師作出書面反饋和評估,但期末外教的考核結果與他的評估結果差距很大。他對結果產生質疑,并對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而氣餒。雖然學院與他解釋期末的考評包含了學生網上評教、外教參與其他活動等因素,但他在教學座談會上依舊表達了困惑和無奈。“這個結果令我感到挫敗”是他的結束語,合同期滿時,無論院方如何挽留,他最后還是選擇離開越秀返回英國。
中西方教師在思維方式上也存在明顯差異。西方人很直接,直入主題,而中國人通常會考慮很多方面;西方思維方式是團隊或任務導向,忠于原則和個人利益,而中國人更重視等級制度組織等方面。這些差異從而產生思維方式與溝通形式的沖突,導致在溝通中產生誤解,效率不高。學校由于招生宣傳需要,會要求拍攝外教上課的照片和視頻,但此項工作對外事工作人員的壓力還是很大的。2014年4月,同事陳老師接到學校任務后就群發郵件告知外教們周一周二要去拍攝,請他們做好準備。但當我們帶著專業團隊和設備走進教室時,陳老師面對眼前的狀況哭笑不得:英國外教直接拒絕,日本外教以自己沒有化妝為由婉拒,美國外教以未經學生同意不能拍攝為理由拒絕,個別同意拍攝的配合度也不高,沒有達到攝影師的要求,總體效果不佳,弄得大家都很尷尬。這中間有同事做事的方法問題,但更反映出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另外,國慶節的放假時間調整對于大多數外教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他們認為周六周日是要休息的,只有周一到周五是工作的。德國外教羅蘭(Roland)9月10日來學校任教,但他已購買好9月29日到西安的機票,并支付了當地酒店的費用,所以當被告知30、31日還要上課,后面連著7天放假時,他還是比較難以接受。歐洲的老師通常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開始制定整年的旅行計劃,這樣臨時變動是不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我們耐心地與他做了解釋,結果還是以協助他調課作為個案處理來解決,但如果幾十位外教都如此,將嚴重影響學校教學安排。
因此幫助百余名外教縮短磨合期,妥善處理文化沖突,對我們來說是跨文化管理創新的新課題。我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建立了一套適合高校外籍教師的有效的、跨文化的管理方法。但是如何實施?誰來執行?面對一系列問題,通過與不同國籍、年齡、層次外籍教師座談、調研,我們找到了管理服務的平臺——越秀外籍教師社區。

外籍教師社區組成運動會方陣參加校運動會
越秀外教社區是在越秀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員(含家屬)的集合。她旨在分享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信仰,管理外籍教師的事務,幫助和保護需要特別照顧的外籍教師,開展各種文體公益活動,提高社區文明程度和文化素養,保障信息暢通,化解矛盾。
外籍教師社區辦公室成員由外籍教師志愿者、學生志愿者和外事工作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學期工作計劃的制定、志愿者招募和落實各活動負責人、各項活動的策劃執行、總結分享社區經驗,并開設社區活動室、開通社區微信群等。
組織機構中主任由外事工作人員擔任,主要負責總體協調,場地、人員、經費、安全保障;總協調由外教志愿者擔任,負責具體策劃與落實不同部門活動,除物業與文創中心外,其他部門由外教志愿者負責,在學生助理的配合下執行。

社區迎新會
社區首任協調員是瑪喬麗(Marjorie),她在美國中學曾任行政副校長,退休后與先生林恩(Lynn)于2012年10月來到越秀任英語教師。2013年2月她擔任社區總協調員,招募外教志愿者開會討論新學期的活動,選舉各項活動的負責人員,并排出每個月的活動表,做成海報。4個月時間排得滿滿的社區活動讓大家充滿期待。6月中旬的期末社區總結會上,瑪喬麗很自豪地說:“我們是越秀人,我們要一起建立溫馨的大家庭。”暑假回到美國期間還在考慮迎接9月新到外教的接待、培訓工作,并提前返校參與外事處的各項迎新準備工作。2014年4月由于身體原因她離開了越秀,但她已經為社區選好了接班人,并做好了培訓。瑪喬麗語重心長地說:“有不少外教來越秀任教是因為我們溫暖的社區,這是我們自己的家園,一定要建設好、服務好。”
越秀外教社區創造了人文關懷與跨文化交流的場所。外籍教師離開家人來到陌生的國家工作,在一個新的文化、新的社會和新的工作環境中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焦慮,社區成為他們溫暖的家。新的外籍教師從到達機場的一刻起,社區師生志愿者便打著橫幅歡迎他們的到來。宿舍生活設施的配套落實,生活細節的溫馨提示,讓外教們感覺到了一個熟悉的家。學生志愿者結對服務更讓他們體會到了關注與尊重,消除了獨在異鄉的孤獨和焦慮,縮小了生活安頓的磨合期。
社區文體中心和休閑中心通過組織各項活動,如Potluck(美國俚語:聚餐)歡迎破冰活動、主題聚會、集體生日、音樂沙龍、尊巴(Zumba)健身中心、手工坊、文化體驗旅游等,既發揮了各自的特長與興趣愛好,又消除鄉愁,滿足了外教社會交往需求。
越秀外教社區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社區學習中心以介紹中國傳統、習俗、法律和法規,開展基礎中文課程為目標,有意識地幫助新的外籍教師適應中國文化和環境,以減少管理問題和障礙。
越秀外教社區建立了教學交流研究基地。每個月一次的教學研討會是外籍教師的重要活動之一,召集人亞歷克斯(Alex)會非常認真地在第一次會上詳細介紹學校的教學要求。他認為,不管是經驗豐富或剛工作不久的老師,都需要了解學習,因為體系、要求、教學對象不同,評價體系也不一樣,所以需要培訓上崗。當然在此基礎上,外教更多的是分享本國的先進教育觀念、教學資源,引進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體系,同時通過新老外教的傳幫帶,共享教學方法,在最短的時間融入越秀的教學。期中的交流會會有中外教師一起參與探討中外教學的差異和創新,并就一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相互交流,教學負責人通常也加入研討,聆聽解答外教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英語學院孔副院長這樣評價:“這是中外教師一場零距離的交流。”
“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我們來到這里的時間很短,需要國際社區的支持。”新學期到校的美國外教簡在社區家庭晚餐上講到,“在中國,在越秀,我們發現這個社區與我們設想的很匹配,我們愛她。”其他同時到達的俄羅斯外教愛得利、英國外教尼克、西班牙外教戴維也感謝社區給予他們提供的支持和幫助,是外教社區讓他們選擇了來越秀工作,因為社區讓他們安居樂業,發揮自身的特長,教書育人,傳播愛心,實現夢想。
越秀外教社區跨文化管理系統的探索是幫助越秀新外籍教師適應新環境和對新工作滿意的方法之一,也是吸引外籍教師來越秀任教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進一步發揮外籍教師的主動性,不斷創新發展,讓社區發揮更大的作用是我們仍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作者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學院黨委副書記)

外教社區制作的外籍教師手冊及紀念馬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