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亭
作為唯一未出現過系統性風險的巨型經濟體,中國需要未雨綢繆。
防控金融風險始終是全球性難題——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國家不在少數,美歐日等經濟體迄今仍未完全復原。作為唯一未出現過系統性風險的巨型經濟體,中國需要未雨綢繆。
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回望2007年開始的那場灌漫全球的危機成因,以及美國在事中、事后的處置方式,或能提供不少鏡鑒。
忽視金融風險和監管滯后是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一方面,美聯儲長期推行寬松貨幣政策,信貸政策過度放松,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以次級貸款為基礎創設出各種金融衍生品,且信用評級機構并未及時揭示風險,促成價格泡沫。
另一方面,政府未及時跟進監管,導致過度投機和金融創新野蠻生長。這暴露了美國金融創新的風險——資本逐利下的盲目創新加之監管漏洞,最終導致危機爆發。
事發后,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聯儲以激進的貨幣政策釋放流動性。
其一,下調美聯邦基金利率,降低金融機構拆借成本,間接提升個人消費能力,拉動消費;其二,為金融機構提供緊急貸款,緩解其資金壓力,增加流動性。
據統計,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美聯儲總計為金融市場提供了約1萬億美元,大幅提高流動性。
其次,實施財政與經濟計劃,為危機中的機構及個人提供融資及社會保障。
第一,先后出臺總預算分別為1520億美元、7870億美元的一攬子振興計劃,內容涉及減稅、延伸失業救濟金、直接支付現金給個人以及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等。
第二,實施700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救助計劃,包括直接注資并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兩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設立針對銀行和證券業的“資本購買計劃”并對美國友邦提供“AIG專項計劃”等。
第三,設立專門機構落實監管職責。先后設立聯邦住房金融局,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修復并穩定金融市場秩序。
第四,從法律層面確保經濟政策的執行和延續。先后頒布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振興法案、《2008住房與經濟復蘇法案》、《2008緊急經濟穩定法案》、《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及消費者保護法案》等,給予經濟政策的法律支撐。
第五,危機之后,由政府接管的銀行、證券和保險公司,適時放歸私有化。
其化解危機的一些方法,對制定經濟政策、管理金融市場秩序有參考意義。專家認為,中國當前推行市場化債轉股、投貸聯動等措施,跨市場、跨機構的各類風險也較為隱蔽復雜,須提前打好“預防針”。
第一,監管須及時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維護金融穩定。
第二,金融監管措施及改革需上升至法律層面。美國療危的諸多舉措均通過了立法確認,能夠更好為經濟政策保駕護航。
第三,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強化個人及企業征信的風控作用。
美國擁有相對完善的征信系統,但次貸危機仍因系統漏洞和大量個體失信而爆發。中國宜盡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助力金融機構盡早識別風險并將隱患消除在萌芽中,并且以美國為鑒,嚴防某些信用標準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