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祥
【摘 要】作文時恰到好處地運用聯想和想象,可以使文章搖曳多姿。類比性聯想使本體的特征更突出,語言生動形象;對比性聯想使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補充式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很自然的就會與讀者產生共鳴,打動人心。
【關鍵詞】作文;聯想;想象;運用
聯想和想象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方法。聯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它能把人們的思維引向更廣闊的天地;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它可以使人們的思維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我們在寫作文時,恰到好處地運用聯想和想象,就可以拓寬寫作思路,使文章語言搖曳多姿,內容豐富充實。下面就從三個方面和大家談談如何在作文中運用聯想和想象。
一、類比性聯想
我們在描寫景物、刻畫人物時,除了對本體的特征,進行正面的細致的描繪外,還可以通過聯想,聯想到與本體特征類似的事物,用這些類似的事物和本體作比喻,使本體的特征更突出,語言生動形象。
如,朱自清膾炙人口的佳作《荷塘月色》,荷塘里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氤氳著濃郁的詩意。作家寫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剛出浴的美人”;縷縷荷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因為恰到好處的使用了聯想,這些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將別樣的情趣帶給了讀者。
再如:楊絳在《老王》里寫道:“他(老王)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一上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p>
這一段文字,極寫老王病入膏肓時的身體僵硬,瘦骨嶙峋。楊絳聯想到了“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因為這一聯想,所以雖然著筆不多,但極其傳神,使讀者如見其人,觸目驚心,使讀者頓生悲憫的情懷。否則,讀者只是知道老王“僵硬”“瘦”而已,在內心是不會起多少漣漪的。
二、對比性聯想
我們在描寫畫面、敘述事情時,還可以通過聯想,聯想與本體特征相反的事物,用這些與本體特特征完全相反的事物,與本體作對比,使本體的特征更加突出,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
如老舍《想北平》,表達作者對北京的喜愛,除了正面告訴讀者北京是個什么樣子,還寫道:“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巴黎,括我看,還太熱鬧。雖然那里也有空曠靜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曠,不像北平那樣既復雜而又有個邊際……”
老舍聯系自己豐富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將北京和“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相比較,歷數北京的好處,道出了作者對北京的情感,一種親情。
再如豐子愷的《楊柳》,其中寫道:“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美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
這一段文字,豐子愷寫楊柳的特征,不僅是對楊柳萬枝千條“下垂”特征的正面描述,還聯想到只知道一味向上,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的其他花木,如牡丹,紅杏等,這一對比聯想,既豐富了內容,又更加突出的表現了楊柳之難得,難得的高而不忘本的高尚品性。
三、補充式想象
我們在作文中要表達情感,而情感又很抽象,很難加以描繪,只靠一般的描寫也不足以傳達。因為一味的說悲說樂,未必有多少人感動。如果我們運用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很自然的就會與讀者產生共鳴,打動人心。
如一個孩子受了老師的表揚,自然很高興。但如果只是表述為“我高興極了”,“我高興得無法形容”,就顯得語言蒼白,也不足以感染讀者。但如果這樣寫“我真高興,我的心就像一只小鳥飛出了窗子,有太陽照在上面,暖暖的!”這里運用了想象,就補充了形象的畫面,語言的表現力就大增強了。
又如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寫道:“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椏的雜木樹木;在這一幅冬日農村圖上, 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
作者借助于想象的力量,潑墨揮毫點染了一幅情調悠閑的水墨畫,使前面的“說不出的悠閑境界”這一抽象的境界得到了形象的補充,引人入勝。
聯想和想象是思緒的一對翅膀,有了這對翅膀,作文才會充滿靈氣,文章才會在藝術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才會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但我們在作文時也要注意,好的聯想和想象是建立在合乎常理的生活經驗上的創作,而不是胡思亂想,不切實際的隨意寫作。
【參考文獻】
[1]萬學貴,劉艷麗.《想象思維活動在寫作中的具體表現》.《現代語文》,2013.2
[2]孫慧麗.《和想象的翅膀》.《中學語文》,2008.2
[3]于順安.基于腦圖助記的聯想教學法——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A].2009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第三分冊)[C].2009
[4]羅旋.淺談聯想法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與運用[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