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
從1995年為了北京隆福大廈出售的兩副假冒SONY耳機索賠開始,山東人王海在無意間開創了職業打假之路,成為中國職業打假標志性的“第一人”。這一年,被稱之為“消費者維權元年”,一批個人打假索賠者接連出現,是為“王海現象”。
隨著時代變遷,互聯網經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也改變了職業打假人的打假生態。這種現象在我國的出現有其深刻的背景,這個群體的起落浮沉也對我們完善市場經濟頗多啟示。
打假衛士的互聯網轉變
雙十一的前一天晚上,促銷的鼓聲愈來愈密,直到8點多,王海的兩個手機還在輪流響起,他給下屬布置了100萬元的搶購任務,一天了,才花出去一萬多。
和摩拳擦掌等著12點“一鍵下單購物車”的普通消費者不一樣,他可不在乎打折,只想把這項100萬的購物“專款”都花掉,按照《食品安全法》對于食品安全的規定——“食品銷售者即經銷商,銷售了‘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才承擔賠償損失,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
這是2016年,他打假的第21年。
現齡44歲的王海已經在北京、天津、南京和深圳開設了四家職業打假公司,外界關于他商業成功的猜測和財富此起彼伏并不斷被刷新——“低于30萬的案子不接”。他的微博簡介這樣定義自己:一個打假匠人、吹哨人、公民檢察官,以賺錢為手段,以打假為目的。
20多年來,從實體店到網絡平臺,他隱藏在墨鏡之后,行走在“打假”與“商人”之間的平衡木上,在爭議之中成就著自己的事業。
互聯網經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也改變了他的打假生態。
2014年之前,他只有商超和電商兩支隊伍,隨著微商的發展,他又組建了微商打假隊,所打擊的假冒偽劣涉嫌欺詐的案例,一半來自于互聯網。
“互聯網購物是一種趨勢。”王海說。從鎖定目標起,他們就做好了每一步的證據保全,包括網頁截屏、購物實時錄像。對于涉嫌價格欺詐的目標,還要階段性記錄商品價格,同時,還要把取證的材料送到公證機構做公證,把購買的物品送到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這個工作的難度其實并不大,”王海說,“有問題的太多了,閉著眼都能找到。”
自從開始在電商平臺上打假以來,他已經有三十多個賬號被列入了黑名單,其中,有些商家直接跟他說,你的ID已經被列入了黑名單,因此不能發貨。相比較他花錢花得艱難,電商們在這場狂歡中,幾乎是順勢就賺得缽滿盆盈。
細數王海近年來的打假活動會發現,京東、阿里、耐克、小米、蘋果中國等各自行業的頂尖企業都被打過假。“打大企業,收回成本的可能性更大。”王海說。
最多的時候,他的打假團隊有200多人,但2003年律師黃立榮的突然死亡,讓王海真正開始重視風險控制。當年12月,受雇于某打假公司的黃立榮在對紫禁城國醫館監控取證時遭到暴打,10根肋骨骨折、肝臟破裂。
這之后,王海將打假隊伍精簡為30人的團隊,大部分是合作多年的律師。“但利潤貢獻最高的還是替企業打假。”這時,就會不得不面對更復雜的人和事。“企業造假的事情,追到最后幾乎都是地方保護,難度可想而知。”王海說他最多的時候曾經帶過90個保鏢去現場,他不避諱自己在查案過程中的“黑白通吃”,“所以一些打假公司做不了的事情,我們能做得下來。”他說。
這樣的王海,似乎距離20年前,為了80多元錢一副假冒的SONY耳機據理力爭的憤青王海相去甚遠,也開始淡去了與“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高度關聯的“打假衛士”“刁民”的英雄色彩。
職業生態:是正義,還是一門生意?
“逐利”,這是很多商家對王海下的定論。盡管職業打假人已經存在了20多年,但外界對這個群體的爭議一直存在著,有人稱他們為“市場清道夫”,有的卻指責他們為索賠而索賠。
近年來,越來越多像王海這樣的職業打假人出現在公眾視野。他們的出現總是伴著爭議。一位社會學家曾將以營利為目的的職業打假人比做“不良商業生活孕育出來的寄生蟲”。
與他的說法相對應的是:很多時候合法與違法之間僅有一線之隔,職業打假人就像在打擦邊球,游走于消費維權與敲詐勒索之間。
2011年,成都職業打假人劉江以舉報電視臺播發虛假廣告為由,敲詐勒索全國300余家電視臺,金額共計242萬元,被重慶市萬州區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7年。在此之前,有“假藥克星”之稱的職業打假人臧家平,被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
“我們是游走在鋼絲上的人,如果技能好,能掌握平衡度,就能平穩到達,若心態不好,則會掉下來,摔得很慘。”另一位職業打假15年的喻暉見證了這個群體的起落浮沉——幾乎每年都有新人加入,也不乏老人離開。
面對爭議,王海并不避諱自己賺錢的事實。他還透露,他的一個徒弟僅靠打擊虛假廣告就賺了兩三千萬元。不過,他并不認為賺錢是他的目的。
“我買一瓶酒,非得喝掉或者送人才算是消費者嗎?”他并不掩飾對于利用索賠來賺錢的盈利形式,也不在乎外界的評價。“打假這件事情,本身就能實現正義。跟動機無關。”
王海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創新。“每個消費者都可能成為‘公民檢察官,極大增加了經營者的違法風險成本,從而增加了消費者整體的福利。”
“職業打假人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是因為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律師熊超認為,這折射出市場監管之失。相關監管不到位,給了職業打假人鉆法律空子的機會。
2016年8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征求意見,其中第二條規定,金融消費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不適用本條例。
在很多職業打假人看來,此條條例意味著法律對于職業打假行為的收緊。
早年,王海的支持者、一位經濟學家還送給他一句話:“要有一個很高的道德要求在心里,否則,只顧利益就容易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