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三聚氰胺、地溝油、網購陷阱……這些年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一個個損害消費者權益事件,最終通向對權益的不斷尊重。其背后隱約出現的,是消費民主、商業精神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商業精神為我們的時代提供了一種約束機制,其涉及領域逐漸從商業轉向社會的很多層面。
從行會約束到消費者“四項權利”
中國古代,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更多的從簡單的利害角度,對售賣者進行違約的懲罰。歷朝歷代都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采取嚴懲的方式,并明確寫入了法律條文。
唐代,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食品交易的品種越來越豐富。一些不法商販為謀取利潤,開始在商品中做手腳,最常見的是在酒中摻水。不過,危害到人身安全的卻并不多,大多奸商只是在分量和質量上打折扣。
唐朝政府為了杜絕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在法律上作出了相應的規定。據《唐律疏議》記載,一旦食物變質,商家就必須立刻焚燒,否則要遭受廷杖九十的皮肉之苦。如果膽敢銷售有害食品,致人生病,商家要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如果有害食品致人死亡,商家則要被判處絞刑。
到了宋代,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在《東京夢華錄》《水滸傳》《金瓶梅》等文史作品中,都能看到街道上酒樓飯店林立,小商小販無數。一些不法分子經常使用“雞塞沙,鵝羊吹氣,魚肉注水”之類的伎倆謀取暴利。為了加強管理和監督,宋代政府頒布法令讓商人組成“行會”,并按行業登記在冊,否則就不能從事經營活動。商品的質量也由各個行會把關,行會會長作為擔保人,負責評定商品的成色和價格。除了由行會把關外,宋代法律也對腐敗變質食品的銷售者給予嚴懲。
以次充好,制假售假也是市場上常見的,明律規定:“凡造器用之物,不牢固、真實,及絹布之屬紕薄、短狹而賣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貨物“不牢固”,紡織品“紕薄”“短狹”,均屬次、劣商品;“不真實”,則是指冒牌、假偽或者以次充好者;“短狹”,也指尺寸不合格、數量不足的商品。
清康熙年間,南城兵馬司曾要求出售玉器、金銀首飾等貴重商品的店鋪在銷售商品時,要與購買者立有合約,即承諾買回后五天內發現問題的,可以找賣方退貨;賣方不退的,可以向官府“投訴”,由官府強令賣方退換。
道光年間,有人因出售變質豬肉而出了命案。北京豬市東口有王氏豬肉杠,一年三伏天,從鄉下收購一只病死的豬,連夜大卸八塊,天亮后低價叫賣。不想當天下午便有多人找上門來,說吃過早上在這里買的豬肉后上吐下瀉,有的已不省人事。此事很快報到兵馬指揮司,因人命關天,兵馬司立即上呈順天府。當日王老板被捉拿,不久被判“斬立決”。
現代意義上,消費者權利的提出,最早來源于美國。
1962年3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在美國國會發表了關于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咨文》,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消費者的“四項權利”,即:有權獲得安全保障;有權獲得正確資料;有權自由決定選擇;有權提出消費意見??夏岬咸岢龅乃捻棛嗬院笾饾u為世界各國消費者組織所公認,并作為最基本的工作目標。
1983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確定每年的3月15日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選擇這一天,也是為了擴大宣傳,促進國際范圍內保護消費者的活動。正如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主席帕金女士所說:“人民的交往,產品的交換,技術和通信的活動等等,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全球范圍內考慮并行動。當這種斗爭每天繼續下去的時候,我們每年選擇一天,讓各方面都能聽到我們為消費者而發出的聲音,并且獲得為未來的任務而努力的精神動力。”
沒有偉大的消費者,就不可能有偉大的企業
人,一生會有許多身份。從國家層面看,每個人都是公民;從工作來看,有官員、醫生、工人、農民、教師……每個人的身份,都會代表一定階層或者集體的利益。各種法律的存在,調整了各方階層的利益。
我們除了公民的身份之外,唯一所有人共同擁有的身份可能只有“消費者”,每個人都要消費,每個人都要購物。所謂消費者民主,就是讓消費者有選擇的自由,也有不選擇的自由,能夠自主決定一個產品是什么的權利。
半個世紀以來,不少西方學者陷入了一種焦慮:中世紀人們的精神支柱是高聳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而在當今文化里,哥特式大教堂所代表的精神高度已經為超級購物中心取而代之。毋庸諱言,3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的精神生活同樣為拜物教感染,四處攻城略地的超市已經俘獲了無數市民,讓他們心甘情愿每個禮拜都要到超市里去做“購物彌撒”。
《哪兒都不像哪兒》的作者詹姆斯·康斯特勒曾經感慨:過去60年間美國人“從公民轉變為消費者?!倍袊?0多年來的物質成長,卻讓我們看到,許多人尚未成為真正意義的公民,便已經變成了消費者,各安天命,載浮載沉,只當是從前現代直接空運到后現代了。
沒有消費的民主,就不會有政治的民主。而前者常常是后者的前奏。一個國家,沒有偉大的消費者,就不可能有偉大的企業,更不可能有偉大的公民。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消費者維權與公民維權是一回事,就如同義務與權利無法分割。
消費民主最終上升為商業精神。
經濟學家林正碌指出:“商業精神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心精神,是最積極的精神,是商業精神造就了西方文明,造就了現代文明。早在古希臘時期,商業精神就已奠定,可以說,西方文明,包括現代文明的的一切——民主成就、科學成就、哲學成就、藝術成就、文學成就都是商業精神的產物。”
為了確保更好地生存,古希臘人必須拿出最好的、別人最想要的東西去換回別人最好的、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同時,也必須保證公平誠信的處事原則;如果不拿最好的去交換,就很難換回自己最想要的,也不會受歡迎,這對自己不利;而一旦失信、不公,就很難取得對方的信任,最終傷害的是自己。這就決定并強化了古希臘人必須確立冒險、務實、求效、開放、創新并奉行誠信、公平的處世精神——這就是商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