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學輝
摘要:高考逐漸傾向于對政治學習能力的考察,這一傾向使得政治課堂不僅面臨不斷更新知識的挑戰,重要的是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考驗,傳統做法為提高答題正確率,高三階段以題海戰術為主,但這種方法在使學生身心俱疲的同時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影響學生應考的信心。因此,政治課堂中,交給學生更多的答題技巧,注重方式方法尤為重要。本文主要淺析如何提高時政教育效率。
關鍵詞:政治教學;時政;效率;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21-01
時政作為政治課堂的一大主題,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把時政引入課堂很有必要,而時政內容的引入可以從基礎年級進行。有人說,基礎年級學習時政沒用,高考時新聞都成舊聞了,殊不知,時政雖然過時但用時政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卻留下來了。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分析、綜合、歸納、評價等高層次的能力 。從高考的效果來看,基本滿意。那么如何從基礎年級通過時政引入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呢?
1.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合理、適時引入
一直以來,政治課給人的印象始終是講大道理、背死教條、死記硬背、枯燥無味。這里有歷史原因、社會原因、也有我們政治課自己的原因,如果教學與學生實際相脫節,與學生認識水平相脫節,結果學生聽起來必然索然無味。要使學生學有所獲,知行統一,就必須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有目標的入時政。這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教材,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處理教材,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用精練的語言準確的傳授基礎知識,揭示知識內在聯系,教會學生在體系中把握知識。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課本事例,恰當引入時政。從而使政治課教學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為了使引入的時政事例具有針對性,教師要注意博采,廣泛選材,電視、廣播、報紙、網絡都是選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細選、歸類存檔。時政材料最好是學生熟知的,一來可以引起學生共鳴,二來可以無形中活躍課堂氛圍,有利培養學生的思考及分析能力。長久下來,學生自然會注意身邊時政新聞的寓意,這種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政治課對生活的指導性,由此激發學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養了良好興趣下的自主學習精神。這比傳授知識本身具有更大的意義。
2.激發主體意識,在預習中引入
激發學生興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表現。所以,預習在這一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引導學生搞好預習要講究方法,否則預習變成了家庭作業,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可以根據教材合理設置問題,巧妙引入時政內容。注重從基礎知識出發,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到對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恰到好處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3.保障學生主體地位,采用多種形式引入
傳統政治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結果,為提高參與意識,可以積極進行教學形式的改革。變政治課的"引人入睡"為"引人入勝",使學生活中求獲。具體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加強時政訓練。
3.1注重點評。指在預習的基礎上,先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發表觀點,并且進行記錄。然后,通過傳授分析掌握新知識提高學生認識能力,課堂小結之后,請學生點評先列的觀點,教師予以總結。這樣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基本理論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養了學生運用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后還可以進行拓展:還能用這些知識分析那些現象等。
3.2時政欄目設置。政治課不僅要重視課內所學,還要不斷開闊學生視野。如果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其結果是非但圣賢書沒讀明白,窗外事也一無所知,學生視野狹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因此,可以在課堂內外設置一些時政欄目。更新的時間以時政新聞意義而定,組織者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內容可以是國內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內或學校的新聞。期末評選出反映知識點、熱點的最佳新聞和典型材料的報道,對報道事件及時準確、報道效果反映很好的學生予以獎勵。這一做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學生視野,也培養學生關心時政的習慣。
3.3自由研討。我們常說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在具體的操作中,由于課時所限、教學內容多的原因,真正讓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并不多。因此,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自由研討。在這個自由的時間里,學生就某個問題暢所欲言,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論題的確立、會場的組織都是學生,教師是配角。回顧一下,曾有許多熱點問題我們討論過,以政治為主,也有別的方面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合理評價他人的觀點,幫助他們提高認識水平和能力,教師可以發表意見,但話不宜多,重引不重論,否則,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創造力的培養。在自由研討中,學生感到自己是主人,主動發現問題,明是非、辨美丑,不經意中形成了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高層次的能力。
3.4課本劇。課本劇是指為強化教學內容,根據課本題材組織學生編演的舞臺劇的一種活動形式。一般來說,語文課的小說單元、外語課的口語訓練常采用這種形式。為提高政治課的參與意識,可以在立足政治教材的基礎上,改進了這種形式以適合本學科教學的要求。具體作法是以教材知識點或某一社會熱點為內容,借鑒成功電視欄目的形式,由學生擔任記者、主持人等對知識記性講解、采訪,這一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強化了基礎知識,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了全方面的素質。實踐證明,把以上多種教學形式靈活運用于課內、課外,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政治課給學生的印象,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索,拓寬了視野,發展了能力,帶來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提前開設熱點專題課,提高效率
傳統做法一般都是在高三下學期開設熱點專題課,但由于學生以前很少接觸時政,或知識零散,突然整整一本熱點書都要在短時間消化,學生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知識接受效果差,更別說活學活用了。所以,提高開設專題課更有利學生吸收、掌握,能讓學生學會更多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生對事物的前因后果明了,理解新問題既深刻又輕松,在節約寶貴的復習時間的同時,提高了復習效率。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統一考慮。常言道:"教無定法,教貴有法。"素質教育要求全方面的能力培養,實踐證明,從基礎年級引入時政教育,積極采取多種有效形式促進學生能力形成,體現了教改與考改的一致性,是提高政治課實效、完成政治課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