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倍雷+劉娟綾
【摘要】 針對當下研究生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從選題深度問題、學術問題意識、學科性質問題和學術規范問題四個方面探討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弊端,希望能夠推動研究生教育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研究生;學術;規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一、選題深度問題
(一)選題深度意識不強,缺乏研究目標
選題的深度取決于選題的價值,選題的價值體現出主體對客體的內在屬性、功能等所具有的積極作用或有用性。論文的選題不在于一味尋求新穎或華而不實的內容,而在于選題角度是否具有研究價值,是否對研究方向有深度挖掘。大多數研究生對選題深度的意識不清晰,這直接影響到其研究觀點不夠全面,強調某些方面的價值而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價值,不能比較全面、深入地分析、辯證。選題的深度不明確在論文中表現為研究目標不準確。研究目標的準確定位有助于量化研究的具體實施過程,針對明確的研究目標展開研究。在目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中,由于研究目標缺乏,因此對研究內容模糊不清,論文寫到最后分不清是否按照研究目標完成了研究內容,有的甚至偏離了研究方向。研究目標是研究的主線,要始終堅持并明確。在研究論文中要體現研究目標,并通過對研究目標的了解去掌握研究的方向,這是評判學術論文質量的較為重要的指針。在研究生教育中,對于論文的選題,要強調學生在務實的基礎上拓展角度,增強對論文選題的研究意識、目標意識、深度意識。
(二)研究現狀不清楚,弄不清研究起點
研究的開展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和梳理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的。研究現狀的分析是研究生的基本功,要通過學術現狀找到研究方向中的重點問題,它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別人的觀點并羅列出不同的內容,而是要在掌握和梳理同領域研究現狀基礎上對不同研究觀點高度概括。如,他人在相同領域運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解決了什么學術問題、提出了哪些該領域的學術觀點、對該領域起到何種影響等等,由此解決目前未曾解決的問題。研究現狀的分析是論文提出論點的起點,有了明確的基本方向,研究的內容才有新意。在對研究現狀不明確的狀況下去奢談研究的方向或內容創新,是本末倒置。沒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作為支撐,研究的起點就如空中樓閣。
(三)資料占有不夠,全憑臆想推測
對于研究生論文而言資料的占有是比較重要的,正確地掌握和解讀文獻資料才能在撰寫論文時有所依據。胡適曾說:“有一分證據只可說一分話。有三分證據,然后可說三分話。”[1]700“研究者需要從看上去毫無聯系的散亂文獻中尋覓出蛛絲馬跡,進而依情理、事理和‘道理把它們勾連起來”,以形成“合乎邏輯的證據鏈”[2]。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對待資料的占有關注不夠,沒有足夠的、有說服力的論據來支撐論點,僅僅靠對于研究對象的主觀推測和臆想得出結論的現象比較普遍,這樣得出的結論也是有問題的。有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不會做結論,甚至不敢做結論,直接用結語結束論文是不規范的,這樣缺乏嚴謹的學術精神,也不能稱其為學術論文。
(四)理論基礎不夠,缺乏應有的歷史知識
現在很多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反映出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很差。尤其是做史學的,比如美術史、音樂史、藝術史等方向的研究生,缺乏最基本的歷史知識。“所有藝術寫作的目的都是真實地描述作品。”[3]2目前研究生論文過多關注所謂的創新,但選題方向無論大小,所體現的研究價值不是突如其來的新異、新變,而是基于掌握史料基礎之上的深入分析與問題挖掘。忽略了藝術史研究中歷史的事實和真相,藝術史學論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學術問題意識
(一)沒有真正的學術問題,需要辨清偽問題
現在很多的研究生論文里沒有學術問題,有的論文有學術問題,但是他的學術問題是個偽問題。很多研究生沒有能力去辨別什么是真正的學術問題或者什么是假命題,這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加強的部分。在指導研究生寫論文時,要讓他們明確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實問題還是空問題,從論文中研究的意義可以看出是否把學術問題做實了。如果把假命題或者偽問題當成一個學術問題來做研究,做到最后是不能成為學術論文的,所以,對問題本身要有辨析。在研究生學習期間要逐步樹立學術問題意識,具備真正的問題意識才是學術研究的出發點。
(二)提不出問題,看不到問題,羅列資料
研究生的學習主要是培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很多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提不出問題,也看不到問題。沒有問題意識何談學術研究?學術問題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研究當前相同領域中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找到的有價值的學術問題。在目前研究生論文中,常常看到學生查閱了很多資料,但最后只是附在論文中,沒有根據論文的思路和框架合理地駕馭資料并靈活地運用在論文中,失去了其在論文中的意義。尤其是做史學的,比如美術史、音樂史、藝術史等方向的研究生對資料的運用能力更是缺乏,堆積查找來的文獻資料成為他們研究的常態。
(三)缺乏學術敏感,缺少追問問題的思維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靈魂,而創新人才的培養應該強調對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挖掘和培養,這需要研究生對學術有敏感性。陳寅恪認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4]236有些學生對于學術問題比較敏感,和導師探討時,能根據一些問題馬上追問,并在交流中發現一些真正的問題,由此深度挖掘,從而有了自己的創新點。而有些學生在導師千百遍講解中也提不出一個問題,對學術的敏感度不夠。沒有創新思維,學術研究就只能原地踏步。尤其是理論研究,它不像設計學方面的研究是結合現實社會的實際需求提出某種研究對策、方法和措施,它不解決實際問題,不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但有的學生把理論研究方向的論文做成了應用方向的論文,出現了論文跑題的現象,理論方向研究偏離了理論研究的初衷,成為理論研究逃避問題發掘的脫身之術,這樣的論文顯然是不合格的。怎樣才能變得對問題更敏感呢?應該培養研究生養成多思考的習慣,閱讀資料時候,要帶著問題,要勤于思考、不斷聯想,在思考中發現問題。同時,不能把視野單一放在某一個方向,而是要輻射開來。當然,輻射的范圍要以研究方向為中心,并作對比,這樣才能更深入地思考,才能有問題意識。
三、學科性質問題
(一)學科意識不清
前面提到的很多學生缺乏學術敏感,對自己所學的學科領域提不出問題,這是由于平時對學科領域思考太少,也是由于對學科認識不清,臨到畢業也搞不清自己所學的學科是研究什么的。只有理清了學科的研究對象,才能對選題的方向及其價值意義有正確的判斷。
(二)藝術學理論學科與其它學科
張道一在《藝術學研究的經緯關系》中用“經緯相錯而成紋”來比喻藝術學研究,認為:“應以藝術的總體共性和總的特征為經,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藝術為緯。具體的某種藝術只能說明具體的某個問題,不能說明藝術的整個問題。只有認識理解了藝術的整體,才能抓住藝術的整個特點。”[5]4-5“藝術學理論是宏觀的、綜合的、整體的藝術理論研究,相對于其他門類藝術研究而言比較形而上一些,當然也不是說藝術學理論研究就空,不深入,不具體。也不是這樣的。不同于門類藝術那樣具體到可以僅針對某個局部問題展開研究,藝術學理論是從大處著手,宏觀把握、綜合思考、整體入手。”[6]104-114只有理清藝術學理論學科與其它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才能較好地實現藝術學理論研究的目的與任務。
(三)跨學科研究的學科主次問題
跨學科的研究強調在系統、有機的整體上看待研究的問題,但是在整體基礎上要分清楚學科的主次、上下關系。在跨學科的研究中各學科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相互結合和配合,甚至還要相互融合。跨學科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是主次關系。要站在自己所學的學科上進行跨學科,分清楚跨學科里學科的主次,不要在別的學科上跨學科,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四、學術規范問題
(一)摘要、關鍵詞、緒論和結論
“關鍵詞和內容摘要是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為的是滿足和便于他人檢索的需要,即文獻標引或檢索工作的需要。”[7]17摘要、關鍵詞、緒論和結論等這些學術規范問題是2017年研究生年會的主題。很多研究生畢業論文反映出來的問題,首先是不會寫摘要。摘要不能使用第一人稱,不能在摘要中用“本文”如何,這樣會弱化摘其要點的功能。據《國家標準GB7713-87》的界定:“摘要是報告、論文的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次是關鍵詞不關鍵,沒有起到論文的核心詞的作用。關鍵詞要讓人一眼看到,就可以獲取論文的主要信息。再次,在現在研究生論文里,很多把緒論中,比如研究方法等作為正文放在第一章節,這是不正確的,論證過程才是正文,論證結束后要得出結論。正確的學位論文格式有摘要、關鍵詞、緒論、正文、注釋、結論等。從論文格式體現出現在的研究生教育大多關注選題的價值、論文的結論等,而忽略了作為研究生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學術規范意識。
(二)參照國家標準GB7713-87
研究生應該查閱國家標準GB7713-87,它是對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的規范文件,對怎么寫關鍵詞、怎么撰寫緒論、怎么做結論等也都有明確的說明,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有這樣的國家標準。在研究生教育中,從這些規范開始做學術研究,也體現了學風的嚴謹。
參考文獻:
[1]耿云志,歐陽哲生.胡適書信集(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謝維.考證行為,體察動機——讀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J].近代史研究,2005(4).
[3](美)大衛·卡里爾.藝術史寫作理論[M].吳嘯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陳寅恪.陳垣《敦煌劫余錄》序[M]//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張道一.藝術學研究的經緯關系[J].貴州大學學報,2004(2).
[6]李倍雷,陳小琴,徐子涵.對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研究與相關問題的思考——李倍雷教授訪談錄[J].藝術百家,2015(3).
[7]赫云,李倍雷.藝術論文寫作與學術規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李倍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劉娟綾,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