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紅
【摘要】 小學一年級是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開端,教什么,怎么教,既重要又有難度。人文理念的音樂起始課教學,強調用音樂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方面需要,在多模塊及其組織的完整課程系統下設計教學。教學設計方法有虛擬情境法、角色設定法、聯結疊加法、意義行動法等。
【關鍵詞】人文理念;小學音樂起始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小學一年級音樂課是整個小學音樂教育的開端。一年級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思維方式以直觀、具體、形象為主,并且好動、喜歡模仿、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音樂起始課一方面要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引發他們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根據音樂課程整體目標規劃音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起點;還要幫助新生適應小學生活和環境,建立音樂教學常規和音樂學習習慣,為他們整個小學階段音樂教育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因此,小學音樂起始課課程設計與教學不是簡單的音樂教學這一項內容,也不是僅實現音樂審美價值觀念,而是更多地具有人文教育的重要內涵。
一、音樂教育人文理念
2011年音樂課程標準出臺,強調音樂“人文性”性質:“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無論是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現,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1]“人文性”一詞,是與科學性、社會性相比較的概念,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的強調,即重視人自身的價值。與認識改造物質世界的自然科學和認識改造社會的社會科學相比較而言,音樂藝術主要是對人自身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是人自身思想情感的直接外化。音樂的“人文性”是個體的“人”、社會的“人”、類的“人”對自我的關懷。音樂的人文性是音樂教育的根本價值,是一切音樂課程與教學的起點與歸宿。
人文理念的音樂教育是用音樂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教育活動,而不只是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和能力成長;人文理念的音樂教育是用音樂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不同個體需要的教育活動,而不只是滿足人具有普遍性的“美”的需要。人文理念的音樂教育是符合學生全面整體發展需要的綜合課程系統,其課程具有整體組織的靈活性;其教學是滿足不同教學對象個體差異的對話交往過程,具有現場生成的即興性。
二、模塊組合的音樂課程觀
人文理念的音樂教育是符合全面整體發展的綜合課程系統,包含促進學生成長的所有內容。因此,人文理念的音樂課程是包括多個內容模塊及其組織的完整內容,即,模塊組合的音樂課程觀。
課程模塊之一:培養兒童的社會行為習慣。音樂學習的第一堂課,是明確課堂教學與學習行為規范的重要時機。建立師生課堂教學習慣,建立學生用音樂語言感受、學習、體會、表達對音樂理解和熱愛的習慣,成為第一堂課音樂教學最為重要的目標,即培養學生課堂學習和音樂學習的習慣。音樂學習習慣主要包含聽覺、歌唱和表現三個方面內容。所以課堂學習的設計,一開始就要引領孩子們學會仔細傾聽,建立正確的歌唱發聲位置,并有想象地表現的習慣。例如,“聽聽幾個‘聽字”的游戲,每次老師都可以即興唱出不同個數的“聽”字,請學生計數;同時可以把它作為課堂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課程模塊之二:發展兒童的音樂語言。歌曲的學習,離不開音樂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何把學習音樂的興趣與相對枯燥的音樂語言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這需要把音樂知識技能與兒童現實生活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想象和聯想來讓學生形象地感受、生動地表現。例如,可以把節拍想象成女皇、公主,把節奏想象成國王、王子、老皇后、駿馬等。節奏組合的練習可以為和聲的學習奠定基礎。再如,歌唱是音樂學習的主要環節,歌唱位置的正確建立會影響一系列音樂體驗活動。我們嘗試以在身體內部中建立“宮殿”的比喻幫助學生感受腹腔的結實的地基作用:將胸腔的打開比喻成宮殿寬闊的空間,頭腔比喻成宮殿隆起的屋頂,鼻腔正像敞開的窗戶,可以通過閉口音“M”體會聲音在宮殿中自由流動的感覺,用“U”進一步體會宮殿的龐大,感受各個器官很飽滿很精神的表現力度等。
課程模塊之三:結合兒童的現實生活。歌唱的學習一定要建立在聽與唱的過程中,可以完整感受、分句接唱,可以結合兒童的現實生活與自然現象建立聯系,讓學生把抽象的音樂體驗轉化成形象的感受。例如,通過對雨滴落在不同物體上所發出的不同聲響的模仿,讓學生感受音樂與生活的聯系。為豐富歌曲的演唱,老師可以與學生合作,和諧的合作自然能達到學習的目的。例如:歌曲中模仿雨聲的部分可以加入更多象聲詞模仿,長音處老師的不同音高加入,和學生一起用不同力度和氣息的變化來演繹。由于得到更具象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課程模塊之四:開展兒童綜合藝術實踐。歌唱的表達,是檢驗學生對音樂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在音樂學習整體的情感體驗過程中,最后的完整表現方式,莫過于學生們創造性地組合出來的音樂劇。它是音樂與其他各藝術門類的綜合,其中的戲劇、詩歌、舞蹈等都在學生對歌曲的進一步體會和聯想中共同展示出來。
課程模塊之五:提升音樂學習的人文意義,形成價值觀念。音樂是觸動人類心靈最深處、并易產生共鳴的藝術形式。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樂所具有的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使人們的內心情感在美的品味中得到升華。在聽、唱、表達的完整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音樂及各綜合素質都可以獲得系統提升。通過歌曲演唱,可以讓學生領略音樂的美妙,再學會用音樂贊美、歌頌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以上多個課程模塊的架構是形成每一個具體課時教學的基礎細胞或單元。每一課時教學內容既可以以上述模塊為基本內容均衡鋪陳展開教學,也可以是側重某一模塊的類型課程,從而實現音樂教學課程組織的靈活性與整體性的統一。模塊組合的音樂課程觀在教學設計中體現為意義賦予性、銜接連貫性等特點。
三、人文理念的音樂教學設計方法
人文理念音樂教學設計方法主要為虛擬情境法、角色設定法、聯結疊加法、意義行動法等。下面以筆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支持北京市小學教育特色發展音樂項目”所設計的一年級音樂起始課《我愛新校園》為例。
1.虛擬情境法。將所有教學內容和活動設置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場景中,結合學生生動、具體、形象的想象,實施相關音樂知識內容的教學。根據一年級學生剛入校的心理特點,以及幫助兒童熟悉適應小學生活的主要教育任務,筆者以《我愛新校園》為主題進行音樂起始課的設計。將第一堂課音樂教學內容和活動都設置在校園情景中,再現小學生入校心情、小學教室、小學教師與學生、學校校訓等內容,不知不覺中開展小學生音樂學習習慣、發聲訓練、節奏訓練、歌曲學唱等教學環節和內容。
2.角色設定法。根據一年級音樂教學主要知識與技能,將一種知識點或一種技能命名為一個角色或一個身份,在角色介紹中引入知識點或技能,在知識點或技能學習中賦予角色以想象,在角色扮演中鞏固升華知識點或技能表現的教學。比如,唱名學習,將do命名為紫色的地板,mi命名為藍色的桌椅,sol命名為粉色的墻,la命名為白色的天花板等。再如,四分音符“ta”名為教師,八分音符“ti ti”名為學生等。學生在知識技能學習與角色扮演之間獲得成就感和快樂。
3.聯結疊加法。根據音樂作品學習需要或教學重難點解決需要,將不同知識點技能加以組合聯系的教學。比如,“這么炫彩的學校,每個人看到了都會很新奇”。用驚奇的感受找到吸氣的方法,保持歌唱的積極狀態演唱表現教室的各種唱名。再如,將歌曲《我愛我校園》第三、第四句的唱名與節奏組合的練習,解決歌曲音高節奏的難點。
4.意義行動法。根據學生成長的需要,將音樂作品思想內涵升華為小學生日常行動的準則。比如,筆者創作了《音樂入心來》明確學生上課行為規范:“小手放腿上,腰兒立起來,耳朵靜一靜,音樂入心來。”比如,演唱校訓的同時,鼓勵學生按照校訓所提倡的精神品質在實際行動中履行。
總之,依據音樂教育的人文理念,運用上述教學設計方法,筆者設計了《我愛新校園》。該教學設計一方面體現了音樂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整體框架,另一方面體現了第一節音樂課教學的開端。其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培養學生音樂學習習慣。包括確立音樂讓生活富于情趣的認識;塑造自我行為的習慣;專注聆聽欣賞的習慣。其二,在校園情景中進行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學。包括唱名及音高練習(這節課是sol、mi、la);歌唱呼吸訓練(這節課是吸氣和歌唱口型);節奏訓練(這節課是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歌曲音高la的聽記、歌詞朗讀、歌曲演唱(這節課是歌曲《我愛我校園》的學唱);以固定低音伴奏的歌曲二聲部演唱(這節課是do-sol固定音型伴奏);歌曲變換拍子的演唱(這節課是二拍子與三拍子的對比)。其三,實現熱愛校園的人文意義升華。包括上學開心快樂心情再現;教室空間色彩與高低想象;師生角色扮演;在歌唱中對校訓的踐行等。
以上內容圍繞引發兒童心理體驗展開教學,教師教學語言、表情、情緒是喚起學生多種體驗無聲的課程模塊,即心理體驗模塊,這是音樂教育教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內容。由此,學生的心理體驗在教師聲情并茂的組織示范作用下得到實施,多種藝術實踐方式的運用也拓展與深化了音樂教學。
結 語
小學一年級音樂起始課教學具有建構整個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系統的重要基礎作用,其教學難度對每一位小學教師而言都是一種挑戰,因而一年級音樂起始課教學也常常由富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承擔。如果我們以人文理念為音樂教育觀念,明確音樂教育課程的整體框架,實時關注引導學生學習言行,那么音樂起始課就能成為每一位音樂教師開啟學生音樂之門的密匙,從而具有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整體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