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岳山 何偉云
摘 要: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從事學科教學必備的、相對穩定的、綜合性的教學技能和修養。正如教育是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要求的產物,教學基本功一樣要順應歷史潮流、時代呼喚和實踐要求而變化和發展。新時代,新型教師不僅要具備傳統的教學基本功,還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能夠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并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教學基本功;信息技術;網絡交互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0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03
一、傳統的教學基本功 ——“三字一話(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和普通話)”“一畫(簡筆畫)”“一機(錄放像機到計算機)”等的發展變化
(一)說的基本功
教學語言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工具。教師通過豐富的語言信息,為學生搭建迅速通向知識的橋梁,讓他們更加高效地吸納新知,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教學語言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同課本、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這些“冷冰冰”的課程載體相比,具有更易于和學生面對面互動交流的優勢,能夠營造富有活力和情感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做到用普通話教學,吐字清晰,語言流暢,充滿激情,邏輯性強,具有感染力和啟發性。
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建構學習要求教師不但自己能把書“講”透徹,而且要“少說多做”,把“說”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可組織各種課堂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活動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說明白,講清楚,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也“能言善辯”。
(二)寫(畫)的基本功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寫的基本功包括三個方面:課前教學設計的撰寫、授課時的板書設計與書寫、課后的教學反思與總結。寫字方面,要求教師能正確運用粉筆、鋼筆、毛筆,書寫規范的正楷字。其中課堂的板書技巧是重點,要求教師能夠用凝練的語言文字和圖表、符號等準確傳遞出教學信息,做到書寫規范,大小適度,字跡美觀,布局合理。
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大量的板書被多媒體課件等代替。師生大都利用計算機、平板和智能手機等信息終端發布信息和公告、完成和批改作業,所以毛筆字、粉筆字或將成為歷史,鋼筆字也同樣受到了挑戰。但是教師仍然要在白板上用白板筆書寫,雖不能要求人人都像書法家那樣,但至少要寫得工整、美觀,這樣才能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另外,在教學中遇到僅用語言表達不清的問題時,需畫各種示意圖輔助教學。如果教師能用簡練的線條較快地設計、繪制出表現事物主要特征的簡筆畫,往往將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借助各種設計平臺,如計算機繪畫技術、多媒體制作技術,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許多晦澀難懂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手工畫的基本功,還要有熟練的多媒體應用技能。
(三)演(示)的基本功
教學中用于演示的媒體有實物、標本、模型、掛圖、實驗器材等,要求不同學科的教師具有本學科的專業演示技能,如物理、化學、生物教師要能快速組裝實驗儀器,科學準確地完成實驗演示過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僅要求教師能夠準確、熟練地使用教具,還要指導學生使用學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四)學(寫作)的基本功
“學高為師。”有人曾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筆者認為“一桶水”遠遠不夠,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應該是涓涓的溪流。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只有不斷吸納新知識、新思想,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層次和思維能力,才能勝任不斷發展變化的教學工作。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先要研究“學法”,成為一個“會學者”, 才能“指導學法”,教學才能有效和高效。
雖然教師不是古之大儒,不需要著書立說,但應寫的一手“好文章”。電子教案、網上解答和討論等都對教師書面表達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一手”好的寫作基本功肯定是行不通的。
二、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機器必將替代牲畜,工廠必將替代作坊,同樣信息技術將革命性地改變師生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是教育的支持系統中一個獨特的構成要件,也是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重要標志。教師必須具備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和創新的較高信息素養能力,同時要能熟練運用信息設備,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教育教學服務。如能正確操作計算機、投影儀、電子白板等設備,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并能根據各學科教學內容的要求,制作課件輔助教學。
網上交互式學習是一種新的教與學模式。首先,教學場所不再只有教室,特別是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學習。現在,許多人通過手機學習和獲取信息已經超過使用計算機。其次,教師再不是教學信息源的“壟斷者”,許多非“專職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學習信息。再次,各科目的條塊格局正在被打破,課程的復合型(整合性)進一步提高,需要教與學適應“全球化”。信息技術從“教具” 已經華麗地轉身為“平臺”,基于教室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必定要轉變為基于網絡的網絡教學基本功。
回望工業革命,在工業化的社會背景下,工廠織布機前工作的紡織工人需要的是適應機器生產的接絲、打結和捻絲等基本功。那一整套手工織布“手藝”,流傳到現在只是“藝術”。同樣是一場革命,在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面對信息技術這一“機器”,一些傳統的教學基本功也必將成為“藝術”,教師也需要修煉新的基本功。
參考文獻:
[1] 于光遠.試論教師的教學基本功[J].西部法學評論,2006(4):
118-120.
[2] 候俊勤,韓躍愈.試論教師的基本功[J].衛生職業教育,2005(15):
33.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