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菲
【摘要】隨著社會及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但同時存在的問題是,人們通常只關注身體健康層面,而對于心健康卻很少關注。目前在高校教育課程中普遍都開設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教學實際情況卻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本文就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研究作以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09-02
健康是一個包含面非常廣泛的詞語,就目前而言,人們已經意識到的主要是個人身體層面的健康,部分人已經意識到了心理康健的重要性。但是相對于身體層面的健康而言,心理健康其判定的標準難以確定。在我國目前教學課堂中,雖然也有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但由于多方面因素,課程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沒有足夠重視,教學只停留在表面。
一、學校心理健康育現狀
(一)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認知不足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由于長期以來教育的缺失,學生在很多情況下不愿意承認自己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即使學校開設了相應的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也不會就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做過多的說明,存在逃避心理。學生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不夠,同時受作用于教學的整體環境,而不愿過多面對。
(二)學校以及教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
應試教育體制下,社會對于教學成績的關注多于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在教學以及相關問題的解決方面自動忽略了從心理的角度出發,學校主要保障學生在校期間不發生安全事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沒有作為一門核心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人才較為缺乏,學校在相應的資源投入方面力度不足。教師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沒有過多的教學經驗,缺乏系統性的規劃,教學只是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三)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誤差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對健康的標準有一個明確定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心理健康的定義較為簡單,學習上表現優秀的,遵守校紀校規的,這一部分學生在教師眼中,心理健康基本已經達到了要求。這種主觀且帶有嚴重個人傾向的判斷,沒有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分析。心理健康問題在很多時候都是隱性的問題,不容易被發現。比如,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人際交往的問題,自負或是自卑等等。自卑的學生通常在人際交往方面能力欠缺,個體會有一種孤獨感,當孤獨感長期存在時,學生在處理某些事物的時候思維上容易傾向于某一極端,學校發生的刑事案件,如傷人、殺人等。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一)學校及教師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是教育實施的主體,首先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日常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出了問題之后,才想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首先要加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是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引進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加強與校外專業人員,專業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同時要加強對已有人才的培訓學習,并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打造強有力的團隊。最后,要建立完善的體系,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滯后性,不會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要早做準備。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對于心理健康問題,外部調節干預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最關鍵的是個人內部自我調節。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僅學校及教師要做出相應努力,作為學生自己也要積極正視自身心理健康問題。學生要能夠客觀的評價自己,對于學習以及生活中的壓力要及時采用相應的方式給自己減壓。遇到困難挫折要樂觀的面對,將壓力以合適的方式轉換為前行的動力。
(三)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目前很多學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但在教學過程中還停留在知識教授層面,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基本知識的教授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包括相應的心理訓練,心理指導。教學課程應該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并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趣味性。在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的重點偏向實踐教學,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課堂討論,活動體驗,行為改變等多種方法結合,達到教學應有的效果。
(四)建立專門的心理輔導中心
專門的心理輔導中心在某些學校已經開設,但某些學校在這方面的建設進展緩慢,存在走過場現象,只是象征性的開辟了一塊地方,也沒有專業的人才。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是對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一個補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面對的是較多的個體,無法照顧到每一個人學生。對于專業的輔導中心,學校在制度的建立,人才的引進,后期運作方面都要有嚴格的要求和詳細的規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有系統的規劃。學校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要認識到心理健康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在資源投入方面給予應有的支持,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方法,并不斷總結經驗,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曲光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才智,2014(10).
[2]梁佩儀.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