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少數民族的雙語教育是我國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只是簡單的的語言問題,還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少數民族的雙語教育雖然已開展了十幾年,但是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就推進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力求提高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少數民族 文化語境 雙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H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10-02
在少數民族實施漢語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科學知識和漢語水平,同時傳遞了漢語中所包含的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等文化價值[1]。對于母語和其它語言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傳承本民族的文化,了解這個特定族群的思維方式、價值體系、語言符號等。雙語教育既擔負著傳承本民族文化的責任,又擔任著傳承國家的共同文化的責任,是提高少數民族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現狀
(一)雙語教育的實驗正在有序開展
任何教育方式的推行,都離不開實驗研究,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語言都獨具特色,因此,在開展少數民族的雙語教育時,必須要結合當地民族的語言特點和少數民族的教育方式,因地制宜的開展,找出最適合當地情況的雙語教育方式,我國目前針對不同的民族,開設了不少的教育實驗,雖然有的實驗不一定能成功,但是都為雙語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
(二)人們對于雙語教育的認識加強
雙語教育的開展歷經了一番波折,由于前期人們對于雙語教育規律和特點認識不足,導致走了很多的彎路,經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這十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雙語教育的必要性和適用性,在教育開展時,必須要因地制宜,人們認識上的加強,為雙語教育的穩步推進提供了思想基礎[2]。
(三)國際大環境對于人才的需求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同國際間的合作越發廣泛,同時具備多種語言,是現代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是少數民族進一步開放和發展的人才保障[3]。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普通話不僅成為了一種國際語言,而且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大幅提高。因此,對少數民族進行雙語教育很重要。
二、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基礎比較薄弱
由于少數民族的學生從小所處的語言環境就不是漢語,因此,整體的漢語水平都不是很高,學生基礎的薄弱給漢語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存在著聽不懂課的現象,學生壓力大,學習成績難以提升,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漢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足
師資力量的薄弱是阻礙雙語教育推進的一大重要因素,少數民族地區師資力量比較匱乏,現有的教師大都不能精通的掌握漢語,很難實現真正的雙語教學,教師的整體素質低,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雙語教學被單語化
在實際推進雙語教育時,要求全部課程都必須使用漢語教學,這種做法違背了雙語教育的規律,是一種不符合現實的極端行為,容易激發民族矛盾。雙語教育不僅是兩種語言的碰撞,更是兩種思維方式、文化、生活方式的碰撞,母語的作用不可取代,雖然要重點提高漢語水平,但是不要忽視母語的重要性。
三、推進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建議
(一)建立雙語教育研究機構
通過成立雙語教育研究室,實現雙語教育的規范化,研究國外的雙語教育模式,找出值得借鑒的地方,指導各地工作的開展,同時,要建立地方性的研究結構,深入了解不同地方民族的語言特色,結合各民族的實際情況,開發不同的教材,開展不同的雙語教育模式。
(二)處理好雙語教學實施模式與目標的關系
雙語教育中教師質和量的缺乏是雙語教育的突出問題,現實證明,即使加緊培訓相關教育人員仍是不能滿足這些地區對于雙語教師的需求。因此,要處理好實施模式和教學目標的關系,不能采用激進方式,一定要結合自己現有的師資情況和硬件條件,尋求合適的教育模式。
(三)處理好漢語和母語之間的關系
要明確雙語教育不等同于漢語教育,在推進雙語教育時,一定不能忽視母語的重要性,雙語教育本就是兩種教學語言的雙向式交流和傳播,因此,要堅持走“民漢兼通”的路,合理的處理兩種語言之間的關系,讓其達到一種平衡,以此增加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推進對于少數民族的開放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我國雙語教學現狀可知,新時期的雙語教育既面臨著機遇,同時在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在雙語教育中要處理好實施模式和目標的關系,漢語和母語之間的關系,建立研究機構,為提高雙語的教學質量,推動民族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滕秀花.淺析多元文化語境下新疆雙語教育研究[J].學理論,2015,(24):158-159.
[2]馬岳勇,董新強.少數民族文化語境中的新疆雙語教育[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2(3):17-21.
[3]張梅,趙江民.多學科視閾下的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