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摘要】本文闡述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學貧困生救助管理現實矛盾,從完善救助管理體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經費監督管理、注重心理問題疏導、形成家庭社會合力等方面,探討了加強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學貧困生救助管理的策略,希望對相關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廣西 中學貧困生 救助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14-01
受多年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限制,廣西老年偏遠地區的初中貧苦生數量還非常多,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因文化程度、交通條件、經濟基礎等原因,造成初中生失學輟學率很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對這些學生的救助管理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1.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學貧困生救助管理現實矛盾
1.1貧困原因復雜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較差,農民收入較為單一,交通閉塞、家庭收入微薄,很難通過經營種植扭轉經濟條件現狀,絕大多數初中貧困生來自于農村地區,依靠家庭克服困難的希望渺茫。還有部分來自城鎮低保家庭的貧困生,家庭對學生的資助也很有限。有的貧困生,家庭成員多年患有重大疾病,或突遭重大變故,導致家庭失去經濟來源;有的貧困生,本身就是孤兒或單親家庭,生活異常困難。在貧困原因上的復雜性,導致工作難度很大。
1.2家庭異常困難
從相關調查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初中貧困生家庭本身就是社會低保戶或五保戶,月收入很低,有的家庭還欠有幾萬到幾十萬欠款。農村地區貧困生,家里多住的是年久失修的磚瓦房和土坯房,城市地區貧困生,多住在棚戶區、廉租房小區等。貧困生在校期間,除獲得國家“營養計劃”外,沒有更多錢增加營養、購置新衣、添置文具、購買書籍。這造成很多家長因經濟壓力,要求孩子及早輟學外出打工補貼家用,造成這些貧困生的失學率很高。
1.3心理問題較大
貧困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疾患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在校學習期間,期盼通過學習未來考入大學改變家庭貧困面貌,但家庭卻很難承擔學習期間各種費用,以后勢必要早早外出打工,造成心理上的茫然。看到周圍同學優越的生活條件內心非常羨慕,早早的年齡就已嘗到人間冷暖,導致心理上的失落自卑。同人交往上的障礙,常常對外人的話語異常敏感,無緣無故就會采取過激行為,導致心理對抗情緒不斷滋生。
2.加強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中學貧困生救助管理的策略
2.1完善救助管理體系
要針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初中貧困生的特點,構建完善的救助管理體系。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細致掌握貧困生數量、經濟條件、致貧原因等信息,對申請救助的學生要嚴格把關,做到救助管理體系既覆蓋到每個貧困生,也不出現徇私舞弊現象。要將貧困生救助管理納入國家精準脫貧體系中,對每名貧困生進行建檔立卡,定期跟蹤其學習生活變化,及時調整救助管理辦法,從而提高工作的精準度。要實行“一對一”幫扶辦法,使每個孩子都在救助之內。
2.2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雖然近年政府加大了對貧困初中生的救助力度,但從現實情況看,還遠遠不足。為此,各級政府要在財政上予以重點傾斜,特別是要將政策延伸到各類民辦中學、山區學校內,這些正是貧困初中生聚集最多的地方。還應大力提倡為貧困生家庭送溫暖活動,為他們提供優惠稅收政策、小額信貸支持和勞動技能培訓,從而提高家庭造血力。要不斷完善國家捐助機制,以稅收優惠為杠桿,鼓勵更多社會企業關心關注支持此項工作。
2.3加強經費監督管理
對政府教育救助專項資金要嚴格管理嚴格使用,任何學生申請救助金,必須經本人申請、班主任把關、學校上報、有關部門批準的方式,才能最終下發。相關救助對象信息應定期在社會主要媒體公示,接受全社會的監督,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貧困生身上。同時,要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作用,將此項工作納入嚴格監管之下,定期對資金申請使用下發情況進行審計,相關工作也要施行“一把手”責任制,對工作不負責、出現貪污問題的個人要堅決查處。
2.4注重心理問題疏導
要高度重視貧困初中生心理疏導工作,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心理情況測試,邀請心理方面的專家來校輔導,個別心理問題較大的同學,可送至專業機構進行心理疾患治療或采取“一對一”幫帶。召開先進典型報告會,邀請自強不息的貧困生代表上臺發言,鼓勵他們通過努力改變命運。要以自強自勵為中心,定期開展經常性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命運得失、努力樹立崇高理想。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使貧困生將精力集中到在校生活中。
2.5形成家庭社會合力
少數民族地區初中貧困生救助管理效果的好壞,離不開學生家庭和全社會所有力量的大力支持。要教育貧困生家庭認識到“教育改變命運”的重要意義,鼓勵他們支持孩子完成學業,堅決遏制部分地區存在的貧困生輟學率攀高的實際情況。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此項公益事業,對為貧困初中生救助管理工作作出突出成績的先進企業和個人,政府要給予大力宣傳褒獎,不斷弘揚社會正能量,營造正確社會輿論導向。
少數民族地區初中貧困生救助管理是一項社會性工作,全社會必須要對其予以高度關注,正視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積極發揮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等多方能動性,才能構建更為完善的救助管理體系,也才能真正實現“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失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一卓,趙貴臣.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初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
[2]陳俊,李想.民族地區中小學貧困生厭學心理分析與疏導研究——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3.06
[3]范佳麗,鮑麗俊.蕪湖市城市貧困初中生自我概念調查[J].中國校醫.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