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明
【摘要】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升,各級體校日漸顯露出若干發展疲態及困境,新時期體校亟需調整品牌定位及自身發展走向,為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關鍵詞】體校定位 學校品牌 教體結合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17-01
為適應多元化市場經濟體制需求,優化和拓展體育運動學校生存的發展空間,盤活辦學資源,謀求更多的發展和機遇,亟需調整明確體育運動學校定位及發展走向。
一、發展人無我有、追求個性突出,打造體育運動學校品牌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
結合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發展與完善,我國教育市場和教育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各類體育學校作為教育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必須有充分認識到自身優勢和品牌價值意義,有目的、有計劃地去保護品牌,充分挖掘品牌的價值,發揮品牌的作用,才能在教育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得以確立生存發展空間。
各級體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文化素質和體育特長的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確立體育學校品牌的定位,應結合自身地區與人才培養優勢,以培養傳統特色為重心優選項目,優化資源,突出自身體育特長,如側重發展為重競技項目,或水上項目,或球類等特色項目體育學校,打造成區域專項特色項目體育后備人才訓練集散學校,利于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和選拔優秀專項人才。
二、發展人有我優、延伸自有品牌是體校發展轉型和整體實力提升的必然趨向。
當今世界競技運動金牌的爭奪主要是科學與技術的較量,而科技的較量又歸結和依賴于教育的競爭。未來的競技及其教育必將向知識、信息、教育和科技投入高的智體型方向轉變。未來競技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重視充分開發運動員的智能潛力。因此體校也應隨著校內外環境的變化和社會公眾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完善,為使體校特色品牌更有優勢且具發展生命力,其中解決體校最為迫切的學訓矛盾,是體校發展轉型和整體實力提升的關鍵瓶頸。
現各級體校均在注重文化授課為主的同時,結合隨隊授課、節假日集中補課、個別輔導等多種形式,使運動員的正常教育不受到影響。對于經常長時間在外訓練、比賽的運動員,實行“彈性學制”和“長學制”即在學制上允許學生運動員簡短或延長學年,教學組織形式上實行在訓運動員單獨成立班級授課和退役運動員插班跟讀。也可發揚科技優勢,采用自學考試辦法或利用網上遠程教育等方式來進行。
廣東省亦已率先投入開發編寫適合競技體校學生專項特點的改革課程教材,盡量讓文化課內容與體校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充分得到師生及家長的共鳴。還有以南通市教體結合的培養模式成功案例,將地方業余性質的體校搬遷至各具條件的級別學校中,在學習和訓練上為運動員提供保障、實現真正的回歸。在對教體結合培養模式培養上也有提出了創辦新型的辦學模式,將社會和學校相結合辦學加入社會鼓勵機制來解決存在的問題等等。這些種種做法都為更好貫徹落實國辦發23號文精神,加強重視青少年運動員文化學習,探尋適合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多元化培養發展途徑,對現有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途徑存在問題進行改進完善,延伸優化體校品牌,為構建新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提供實踐與理論支撐,具有現實意義。
三、發展人有我優、實施品牌戰略,是體校后備人才培育生產力的提升及促進體校區域均衡發展的最佳選擇。
我國體育人才競爭源頭在于后備人才生源和師資的競爭,是資金投入和政策優惠的競爭,提升體校品牌形象有利于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體育學校實施品牌戰略更有機會獲得更多優秀生源,使體校在教育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在以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為中心的前提下,體校可將體制內外優勢整合起來合作辦學,挖掘現有資源潛力,擴大優質資源,契合體育產業化發展,促進自身辦學與經濟社會協調、和諧發展。如打通院校輸送路徑確保學生學訓并進解決后顧之憂,校企聯辦推動產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優化學校教育資源配置,形成新的教育服務能力,實現教學與企業對口銜接,達到校企合作的雙贏。現今基礎教育辦學已相當重視品牌化戰略,如江蘇寶應縣政府利用名牌公辦學校的品牌,吸引投資逾兩億元,新增3所高品位的學校;全縣基礎教育的辦學層次得到大幅度提高。遏止了優秀師資外流,吸引外地優秀人才加盟,使全縣教師素質得到整體的提高;放大了名牌學校的品牌效應,吸引了寶應周邊地區學生到寶應就讀,擴大了寶應縣的知名度等。這些做法均可借鑒移植。
體育運動學校品牌定位及發展走向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只有審時度勢,才能在不斷變化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體校在保證政府資金的穩定注入同時,更多地應放在對社會資金的籌集渠道上,積極開拓新的資金來源渠道,尋找企業與體育的合作契機,融入體育產業化的發展以促進自身成長,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教育領域占據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趙權忠.我國學校競技體育體制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2]張光義編著.《品牌學校構建與傳播》,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