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青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66-01
寫春天的習作各個年級都會涉及。一般情況下,老師們也會布置郊游踏青的作業,學生們都會大量堆砌一些寫春天的套話,往往見效甚微。怎樣讓孩子們真正走進春天,讓孩子們愿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眼中的春天呢?
1.習作指導課重心前移,閱讀教學中習得方法
從執教本單元第一篇課文開始,就開始滲透一些東西。五下課文第一篇是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第二課時蕭紅的《三月的原野》,第三課是兩手描寫春天的古詩《清明》《惠崇春江曉景》。閱讀教學時,我以朗讀訓練為主線,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美。寫景的文章妙就妙在每一段文字就是一幅幅畫面,畫面中景物有哪些景物?景物的特點是什么?這些景物的選擇看似隨意,其實作者都是匠心獨運,選擇的是最觸動自己的景物。另外,我滲透"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隨著作者的腳步、視線的變化,作者筆下的文字也隨之而換,一幅幅不一樣的畫面出現我們眼前。
2.注重課外拓展,積累語言
學習第三課兩首古詩時,我沒有按照慣例,用兩課時時間細細的品讀這兩首古詩。而是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運用前兩課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想象畫面,體會畫面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一課時完成了兩首古詩的教學。然后布置作業:"搜集表現春天的古詩,積累在摘抄本上。"拿出另一課時,交流摘抄作業。重點讀好歐陽修的《阮郎歸 南園春半踏青時》的"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朱熹的《春日》"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韓愈的《早春》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志南和尚的《絕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等等,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詩句想象畫面,揣摩詩人們抓住春天典型景物表情達意的情趣,積累喜歡的詩詞句。另外,我還布置課下閱讀朱自清的《春》或者其他關于春天的名家名篇。
3.改編練習題,學會運用“引用”這種表達方式
練習冊中有這樣一道小練筆試題,"寫寫你眼中的春天"。因為我們后面還有習作,所以在這里我改編了一下這道題,練習寫詩。一開始,學生們感到難。我告訴他們,"不要覺得寫詩多么高大上,寫詩很簡單。我們今天就是練習把積累的語言靈活應用一下就好。"我給了學生一個梯子:先給出格式,給出第一小節,學生再模仿。格式如下:
在蕭紅眼里,
春天是漫天罩地飛舞的楊花,
春天是墻角瓦片下泛綠的小草,
春天是苦悶而又奔放流淌的河流,
……
在戴望舒眼中,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
……
在_____眼里,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
春天是________________,
……
學生一見,滿臉欣喜,"哦,原來我也可以寫詩!"于是躍躍欲試。我趁勢引導,注意語言表述方式,第三小節可以引用。沒等我說完,已經有學生開始寫了,我欣慰的笑了。寫春天的"恐懼"心理消除了,"引用"的表達已經被學生接受了……
(附學生作業中的詩句:春天是沾衣欲濕的杏花雨,春天是漸欲迷人眼的亂花,是潤如酥的小草,是如眉的柳葉,是爭暖春的早鶯……)
4.要求明確,游玩和習作結合
綜上所述,這些其實就是一個"洗腦"的過程,學生的老師引導下,前兩周的時間滿腦子都是"春",江南的"春天",東北的"春天",古人眼中的"春天",名家眼中的"春天"……該習作了,就到了寫在自己眼中"春天"的時候了。每個人都有一種表達的欲望。此時,在布置習作,就消除了"寫春天"的發憷情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于是,老師布置六日作業:完成"尋找春天、觸摸春天"的一篇習作。具體要求如下:第一,在家長陪同下踏青,拍照!春天美景多,選取能夠表現春天的景物拍照,再選取典型照片組織語言完成習作。建議習作配上照片或者圖畫,做到圖文并茂。我的意圖是體現"移步換景",避免隨意寫景兒,避免面面俱到。第二習作中要有引用,引用古詩句或者歌詞,讓這些經典語句提升自己習作的語言功底。主要意圖是積累了語言,就要運用語言。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就是"學語言,用語言"嗎?第三,完成習作后讀給家長聽,和家長先分享。這其實是自己的第一次修改過程。這些要求明確、可操作性強,看成一項"幸福的作業"了。呵呵,最少不至于反感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準備工作充分,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差到哪兒去。習作點評課上,我們根據"選材是否體現春天特點""語言是否有引用""語句是否流程""結構是否清晰""標點使用是否正確"等幾方面點評學生習作,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習作具體好在哪兒,具體哪兒該改進,即常說的目標明確。目標明確了,準備充分點兒,語文教學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