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煥芳
【摘要】教學數學是教師的任務,學習數學是學生的任務,一味以教師講、學生聽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蕩然無存。本文淺析了筆者在小學數學課堂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行“快樂教學”的一些方法,讓學生在形式多變的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從而教學相長。
【關鍵詞】快樂 數學 老師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35-02
一、情境富戲劇化,生活化,吸引學生想學
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能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教學“米和厘米”時,我設了一個疑境:課剛開始,我認認真真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等式1=100。剛剛寫完,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告訴我:“老師!老師!寫錯了。”我假裝愕然的樣子說:“哦,老師真的寫錯了。”然后我又驚奇的笑起來:“咦,這個算式只要再加上一點東西就變正確了。”這時,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給抓住了。然后,我順其自然的導入這一節課:“需要加上什么東西呢?學習了這節課,你們就知道了。”對于這樣“低級的錯誤”,我想起英國的憨豆先生。他常常做出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不就是他那傻傻的,富有戲劇化的舉動嗎?我課堂的一個算式,簡簡單單的幾句話,把小學生的好奇心完全激發出來。有時老師也應該犯一下這樣的“低級錯誤”。
數學教學如果淡化課堂意識,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活情境,也有激發學生學習的意外效果。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認識物體”時,課前我在講桌上放了一個長方體文具盒和一個正方體粉筆盒,手里拿著一個圓柱體的杯子走進教室。我手里拿著的東西一下子把小學生的“好奇”心吸引過來了。學生用疑惑不解的眼光看著我,有的學生問:“老師,你怎么拿著杯子上課?”我說:“老師的杯子好看嗎?給你們仔細看看吧!”學生立刻興奮起來,都來觸摸。然后我又讓大家交流感受,接著問:“老師的杯子什么形狀呀?”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輕而易舉地概括了像水杯這樣的形狀是圓柱體的特征,接著我導入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球等四種不同的立體圖形。我又讓學生們用身邊的類似物品(書本、粉筆盒、文具盒等)搭拼物體,學生在自覺參與討論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思維也被啟發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不自覺中溶于課堂之上。我們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1]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也能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數學活動時刻聯系在一起。
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引學生進入未知領域,戲劇化,生活化的教學能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探索知識,了解新知;同時,戲劇化,生活化的教學也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數學,使嚴肅的課堂變成了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場所,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在數學的真實環境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
二、動態教學,讓學生易學
小朋友特愛動,愛看動的東西,這是無可質疑的事實。教師若抓住小學生的興趣謀劃于教學,那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現代學校,有了多媒體設備,教師的教學手段就不能單純停留在過去的“黑板+粉筆”的模式上,而應盡量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特征。我認為采用多媒體教學就是其中一種不錯的手段。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改變教材的呈現形式,把靜止的畫面變為動態的。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學生難以想象把組合圖形分成若干份,然后拼組轉化成所學的平面圖,再推導計算過程。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演示整個轉化過程,演示過程中畫面不斷閃爍,使學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圖形變化過程。同學們一看,興趣來了。動態教學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難以理解的事物變化。如果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師就是下九牛二虎之力,恐怕也難以湊效。
三、利用游戲,讓學生樂學
愛玩游戲是人的本性,當然也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我的教學里面,我設計了很多的游戲,其中“石頭、剪刀、布”是我在課堂經常用到的一種游戲。比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結果是10的加法計算”時,我就用了“石頭、剪刀、布”的游戲。
游戲名稱:石頭、剪刀、布
游戲目的:復習結果是10的加法,鞏固所學新知。
游戲方法:首先,師生先后出示手指,結果要求是10。如:老師伸出兩個手指說:“我出2。”一個學生伸出8個手指說:“我出8。”接著這學生立刻說:“2+8=10”,其他學生判斷對錯。然后,師生示范后,全班學生小組進行游戲。
由于這“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比較簡單,容易操作,而且富有趣味性,我還常用到其他的教學任務當中。這游戲可以很好地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尤其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游戲精神都非常旺盛,對學習新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天性好動,樂于參與游戲活動。若能將知識溶于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戲中練習所學的知識,在蹦蹦跳跳中學習數學。再如:教學“4的認識”時,本人設計了“游公園”的游戲:用投影出示公園里的各種動物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問:誰能從這些動物里找出數量“4”?能找出一個“4”的同學可以獲得一朵小花;找出數量“4”最快最多,紀律最好的一組在最后可得到一個紅五星。游戲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的最初目的,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也來源于生活的道理。
在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能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教師也同樣快樂。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練,變苦學為樂學,真正做到“快樂教數學,快樂學數學”。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