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真瑩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數學能力,使他們作為獨立個體,能夠善于發現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就需要我們最大限度的為他們的主動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的教育條件。
[關鍵詞]教師;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而且還需要提供多種問題解決的方案。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依據,又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忠實于教材”嚴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組織教學。數學概念和數學符號的形成一般包括邏輯過程、心理過程和教學過程三個環節。邏輯過程能夠揭示概念之間的各種邏輯關系,便于對數學結構從整體上理解,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與認識。心理過程是指學生從學習數學語言到掌握數學語言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人而異。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所有潛藏的積極因素,并加以熱心的關愛和保護,包括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品質。
估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有一個長期訓練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經常給學生提供估算的機會和創設估算情境,會開發出他們無限的創意和智慧,教師也會從中收獲意外的驚喜,培養學生養成估算的習慣,強化他們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讓他們估算越來越準確,估算方法越來越高明,是數學教學的任務或目標之一。
在數學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估算技能。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較各自估算的結果,從而發展出形式各異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不過,數值估算有其自身的規律,其過程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條理性,需要運用一定推理和判斷等策略。
在解決數學課問題的教學中,可以把具有互逆關系的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經歷大數目估算的全過程,經歷猜想、探索、體驗、實踐,才能感受大數目,正確地估算出大的數目。從學生反饋的信息看,原來學生并不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如此的價值與作用。然后筆者通過實際調查,整理估算的實踐題,突出了估算的實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由于在課堂上更多地進行沒有固定答案的研討,就會使更多的學生在集體的爭論中體驗到思維的碰撞,感受到教學的美感。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有較大的“自由度”,這樣,既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培養,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又增強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其實,教材是教學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發掘教材中所蘊涵的創新原理,精心構建教學中實施創新的體系,圍繞“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個主題,把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作為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
對教材的加工處理一般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結合學生現有生活實際和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合理運用教材;其次是結合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處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數學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著眼于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空間調整教材。如,在執教“觀察物體”一課中,教師將課本呆板的主題圖教學,靈活處理為觀察學生喜聞樂見的實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導在學生在活動中探究觀察物體的方法,有的學生發現“觀察小的物體時,可以把物體轉動一圈進行觀察”,有的學生還發現“觀察較大的物體時,可以圍著物體走一圈進行觀察。”學生的這些發現,正是創新意識的萌芽,需要教師細心呵護。
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主動對信息作出整體把握,并迅速運用直覺思維作出判斷。以指導解決問題的方向,做到準確無誤,使學生思維更靈活、更敏捷。比如在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使學生自由而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去思考問題,在計算后進行估算,使學生能獲取一種最有價值的方法去檢查。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得出數學演算的過程。這樣,學生對這一定義就會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臺板演的那兩位的同學,更是終生難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