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青
摘要:電化教育是現代化科學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它以、形、聲、光、色等表現手段,形象、直觀、生動地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愉悅、自由的氣氛中接受知識,使學生愛學、樂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關鍵詞:樂學、勤學、善學、活學、思維、共鳴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162-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計算機多媒體作為現代科技成果,以異常絢麗的姿態,登上了教學舞臺,使之產生了一種嶄新的教學形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小學語文學科性質的特點,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獨領風騷,盡顯現代媒體的功能優勢。CAI課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有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達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監督的良好素質,可謂是一把金鑰匙。
1.展現場景,開啟形象思維之門,使之樂學
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電教手段以形、色、光、畫的獨特效果,鮮明的表現力和直觀形象性,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知覺地進入教學內容之中,從而開啟形象思維之門。使之愉悅地入其境,通其心,感其 情。
《望廬山瀑布》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山水詩。由于古詩語言精煉,含義深奧,富有韻律。四年級的小學生,對此很難領會詩文的意境,運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學生順利帶入古詩意境,理解詩句內涵。教師創設音頻、視頻兼備的畫面,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展現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畫面:"香爐峰冉冉升起團團白煙,白煙漫飄在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照耀下,遠遠望去好象萬縷紫色的云霞。氣勢磅礴的瀑布,象飛一樣從山上直瀉而下。"這樣把學生帶入大自然的世界里,把古詩中"生紫煙"、"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落"這些精煉的語言,深奧的含義具體化、形象化,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形象思維就以意象運動形式展開,達到與表象相結合,真正地領悟了文章所表達的意蘊。
多媒體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豐滿的想象,還可以幫助學生根據原象,或依據文字再造形象,使之嫻熟地進行形象思維。如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考慮到學生對海底世界的知識比較陌生。課始,課件出示"海底世界圖",加上配樂朗讀課文,這時在學生面前分別看到的是豐富的物產、優美的風景,聲象同步,情景交融,展現給學生的是海底美的世界。這樣,學生跟著畫面潛入了大海深處,仿佛是一條美麗的小魚,暢游在海底。之后,請學生閉上眼睛,繼續探海。學生進入情境后,老師問他們:"你看到海底有些什么?"這時,學生把剛才看到的、以前電視里看到的、合情合理想象到的,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形象思維的閘門被訇然打開,各種形象紛至沓來,達到了一種形象思維異常活躍的極佳境界。這樣,學生樂于學、樂于表達,無論是信息的攝取,還是信息的輸出,都是大量的,就如同那海底穿梭的游魚,往來不息。
2.渲染氣氛,開啟情感共鳴之門,使之勤學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色彩繽紛,圖文并茂,情景相融的教學情境,可使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使其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認知活動,主動探索知識。
如教學《月光曲》一文,開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入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學習,理解,體會。揭題后,即放《月光曲》樂曲,優美的曲調,清新的旋律,栩栩如生的畫面,立刻吸引了學生,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此時,教師在樂曲的伴奏聲中,運用富有感染的語言道來:"現在我們聽到的是鋼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呢?它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些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主要內容。"聲象的欣賞開發了學生愛音樂,愛作曲者的情感,撩撥了學生的探究心理,造成一種"欲知原委,請讀課文"的心理效應,這樣,CAI課件引發的興趣,就及時地被誘導到研讀原文上來了,而由此產生的敬佩貝多芬的感情會一次次引發學習知識的沖動。
實際教學中,那些學生生活實際距離較遠的文章,老師往往搔斷頭發也難找楔入口。常見這樣一種尷尬場面:老師在講臺上慷慨陳詞,有時甚至聲淚俱下,而學生則無動于衷,冷眼旁觀。而合理運用多媒體,則可打破時空的局限,把學生很快帶入那情那景之中。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教師在黑板上掛好總理的遺像,讓學生看"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悲壯場景,然后,教師用同樣悲愴的語言進行教學。當在投影屏幕上出示這段文字:"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象在等待周總理回來。"讓學生領悟"靜靜地站著,站著"這句所表達的意,所抒發的情。教師凝視周總理遺像再深沉地說:"站著,站著,我們不會忘記周總理讓鄧奶奶給站崗的戰士送雨衣的情景……"受到啟發,學生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爭相發言,把以前學過的,課外看到的周總理的故事用"我們不會忘記……"的句式表達出來。此時此刻,周總理的高大形象和崇高精神深深地吸引了學生,震撼著他們幼小的心靈。于是,他們眼睛里閃爍出晶瑩的光芒,深情地捧起書誦讀起來……在那傾注感情的誦讀中,他們的情感得到了釋放,精神得到了升華,愛戴總理的思想深深地烙記到了他們幼小的心坎里。
3.逐層疏導,扣啟邏輯思維之門,使之善學
小學生思維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沒有外界媒體的刺激,啟迪,他們在思考問題時,經常出現思維障礙,有時還會出現思維不完整現象。這時使用電教媒體的刺激,引導,就會啟開學生思維閘門,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如《翠鳥》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會很快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等詞句,但能否找出"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的關鍵句子?此時,使用電教媒體,演示翠鳥叼魚的情景,學生眼睛盯著蹬葦稈叼起小魚而振翅疾飛的翠鳥,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么敏捷。一下子領會了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體會到頓悟的喜悅。
祖國的語言博大精深,浩瀚無際,理解語言文字,不能只拘泥于語言字面的解釋,必須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品嘗出它的真滋味來。如《詹天佑》一課,對詹天佑接受任務,文中這樣寫的寫道:"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務,開始勘測線路。"這里用"毅然"來形容他的態度,"毅然"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為"詹天佑不怕困難,非常勇敢",這樣的理解還不能準確把握人物的精神境界。這時,教師恰當使用幻燈再現詹天佑開鑿隧道采用"兩端鑿進法"、"中部鑿進法"和設計"人"字形鐵路的情景,豐富學生的想象,啟發學生的思維。"他為什么勇敢?別人為什么做不到?"學生很快把他這種態度與"一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聯系起來,明白他接受任務主要是為國爭光,不讓外國人譏笑,再深究一下,如果只憑一腔愛國熱情就敢接受這個任務嗎?當然不行,必須具有完成這個任務的能力,這正是他杰出的表現,這樣逐步疏導、理解,把對"毅然"這個詞的理解和文章中心聯系起來,理解就有了深度,從而拓寬了思路,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得到了同步發展。
4.啟迪深思,開啟創新思維之門,使之活學
創新是人類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江總書記說:"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使命。"使用多媒體,進行閱讀教學,由于學習信息來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可以促使不同領域的信息融合、互補和泛化。從而觸發創新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如教學《稱象》時,先運用媒體,放《稱象》的動畫片,在對原文精讀細究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挑戰曹沖:"如果你是曹沖,你會用什么方法稱象?"學生想:利用水的浮力稱象,確實很好,不過,用石頭代替大象并非最佳,用沙子就比用石頭省事,只要稱一桶或其他容器中沙子的重量,然后,不斷地裝運,數一數總桶數,相乘即可;有人想到了船外之水代石頭,在船舷一舀就成,方便極了;有人想到了人,一呼而上,一揮而下,只要算一下人體重量的總數就行,省去了搬上搬下的麻煩……用多媒體展示場景,的確能夠啟迪想象,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如火山噴撲而出,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適時精心設計、實施電教手段,可以將靜止、抽象、干澀的書面文字變成活潑、具體、有血有肉的直觀形象,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效地促進小學生感知認識與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情感品質和意志品質的和諧發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教學氣氛,擴大知識容量,提高教學效率。讓我們有效掌握這把金鑰匙,去開啟學生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