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詩人的話道出了目前物質社會人們追求的無奈及難以舍棄的夢想。怎樣保有詩和遠方,這應該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不該忘記的良知。本文擬就從如何培養(yǎng)學生愛詩(導)、讀詩(學)、賞詩(展)、仿詩(點)、作詩(練)等幾方面來談談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一點心得。
關鍵詞:語文教學;詩歌;培養(yǎng)
一、導:前置背景,營造氛圍
一首好詩,總是在相應情境的促發(fā)下從詩人心中流出來的,大詩人郭沫若就曾說過:“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寫出來的”,意思是,當情感積聚到一定程度,加之某種因素的觸發(fā),曾在心中腦中反復醞釀的詩意就會以作者最熟悉的語言文字習慣自動組合成句,自胸臆奔涌而出。筆者深以為然。“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固然也是古人寫進詩中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法,但是,“推敲”“斟酌”說的應該都是對字詞的錘煉而不是詩意的造作。寫詩的人如此,讀詩也就不能先從字詞入手,而應該從了解背景和創(chuàng)設氛圍進入詩歌的學習。
二、學:反復吟誦,理解詩意
創(chuàng)設好了理解詩歌的背景情境,自學環(huán)節(jié)最關鍵的就是讀詩。詩是必須配合聲音的一種文學體裁。不讀不成詩。好詩不僅耐讀,甚至可以吟之誦之,歌之詠之。反復誦讀才能充分理解詩意甚至升華詩境。當我們投入全情去誦讀一首好詩時,心中被調動起來的情感及思想高度活躍時的火花有時連我們自己都會覺得驚訝。因此,要理解詩意,就一定要反復讀。此環(huán)節(jié)可以師生共同參與:指名讀、領讀、范讀、賽讀、轉換身份讀……務必在讀中領會詩的情與意。比如在教學《雷電頌》時,這雖然是一個劇本,但從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內容來看,我把它定位為一首長詩,因此,我設計了反復讀的環(huán)節(jié):假如你是屈原,你會怎樣讀?假如你是郭沫若,你要怎樣讀?假如你是當時觀看此劇的熱血青年,你能怎樣讀?回到今日今時,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回想祖國強大的艱難歷程,你又該怎樣讀?一節(jié)課,一大半的時間,我們都在操控不同的情緒,轉換不同的角色,反復的誦讀,對詩意的理解就在誦讀中迎刃而解。
三、展:尋找詩眼,融情體驗
一首好詩,無論是古詩還是新詩,都會有一個或幾個作者非常著意也非常得意的用詞,而這個詞也一定是讀者傾心贊嘆而又望塵莫及的獨創(chuàng)。在反復的誦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尋找,感悟進而理解這個“眼”。為什么叫“詩眼”?筆者認為,亦如人與人的交流溝通一樣,“眼”應該是最直切最真實的溝通切入渠道,人的交流可以通過捕捉“眼神”,詩也一樣。找到了“詩眼”,也就找到了“詩神”。《沁園春.雪》當中的“惜”。流露出毛澤東一代偉人的睥睨天下雄才大略;《歸園田居》中的“愿無違”表現(xiàn)了陶淵明的淡然與堅定;《黃河頌》中,光未然用反復的“偉大堅強”不僅說出黃河更說出中華民族的英雄氣魄;《華南虎》中的“羞愧”隱含了作者的反思和自省……當我們找到這些連接情感的切入點時,我們也就找到了與詩歌與詩人交流的“眼睛”,最好的理解是感同身受,也許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但是,學生可以在思考中理解,進而將自己的理解展示給大家,所以,在此基礎上,體驗詩境將升華對詩情的理解,學懂詩,讀好詩將不再困難。
四、點:亦步亦趨,仿形模神
對于好詩來講,會讀絕不僅僅是終極目標,在讀詩基礎上,要想心中有詩意,形式的模仿是情感理解的必經之路。網上有一個著名的段子,可以詮釋詩在人生表達中的作用:當你向一個人表達愛意時,你可以說: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而不是只會說:我喜歡你,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當你思念一個人時,你可以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是只會說:我想死你啦;當你失戀的時候,你可以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而不是只會說:藍瘦,香菇……對于經典作品的模仿自古以來就是詩人學詩的必經之路,例如,學習蘇軾名作《水調歌頭》時,可以告訴學生,此詩意其實是借用了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學習《游園不值》,教給學生“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將陸游詩“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借用了;學習王勃《滕王閣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源自于庾信“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學習《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要知道它源自《世說新語》“山不高則布靈,水不深則不清”……古人也知道模仿是學習的第一步,只有對經典亦步亦趨的模仿,才能辨別精華與糟粕,在不經意的積累中提升品位。因此,學完詩歌之后的點撥仿寫,相當必要。
五、練:融會貫通,原創(chuàng)再現(xiàn)
當然,要培養(yǎng)詩意來對抗“眼前的茍且”,絕不僅僅是一節(jié)課、一首詩、一個單元能夠完成的任務。有了前面學詩讀詩仿詩的充足鋪墊,創(chuàng)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時結合課堂內容布置學生去練筆寫詩,也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金句”出現(xiàn),這是學生在讀懂學會的基礎上自發(fā)原創(chuàng)的體現(xiàn),這是保留于當下喧囂社會中最寶貴的詩心。例如,學了余光中《鄉(xiāng)愁》之后,學生創(chuàng)作《童年》:年幼時/童年是一條清清的溪流/快樂在里頭/煩惱在外頭 長大后/童年是一道彎彎的彩虹/稚嫩在后頭/懂事在前頭 成年后/童年是一場甜甜的美夢/單純在里頭/負擔在外頭 年老了/童年是一張泛黃的照片/夢想在上頭/現(xiàn)實在下頭。這樣的創(chuàng)作有了經典的外殼,也有了真情的內涵,一定會讓我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