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立
摘 要 黑糯玉米作為一種營養含量高的特殊玉米,實現其高產栽培一直是玉米種植戶與農業相關人員廣為重視的研究課題。基于此,分析黑糯玉米栽培中播種準備與田間管理等技術,旨在以此為促進黑糯玉米增收提供一定的參考信息。
關鍵詞 黑糯玉米;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23
黑糯玉米屬于一種特殊玉米類型,因籽粒角質層沉淀了豐富的黑色素,表面烏黑發亮而得名[1]。黑糯玉米籽粒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氨基酸、植物蛋白等,且含有其他類型玉米沒有的抗癌元素——硒,具備較高的食用營養價值[2],加之黑糯玉米籽粒存在較強糯性,因而在鮮食、加工食品中均可體現粘香可口的食用風味。因此,黑糯玉米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食品營養越加重視環境的影響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黑糯玉米存在較高的種植價值,這就要求種植相關人員應切實掌握黑糯玉米的優質栽培技術,確保真正能在種植黑糯玉米中獲取可觀經濟效益。
1 播種準備技術
1.1 選地整地
選地時應選擇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地,且需避免在種植其他玉米品種的土地附近種植黑糯玉米,避免與其他玉米串粉雜交,土壤pH值最好是在6.5~7.0。整地時,首先需將土壤翻松,耙平土地,但需注意應使上層較松、下層較實,確保可讓植物根系向下生長;其次應做好基肥施用工作,將基肥施下后需將其與土壤耙勻,并適當補加磷、氮、鉀等。
1.2 種子處理
為減少黑糯玉米發生黑粉病的概率,有效增加種子發芽率,還應做好種子處理工作。處理種子時首先需將其平鋪于地上,在陽光下晾曬2 d,確保殺菌徹底,然后使用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以此發揮預防播種后病蟲危害的作用。
1.3 播種技術
在播種前,首先應確定種植地區的地表溫度高于12℃,且播種土壤較為濕潤。其次,需合理確定行距與株距,通常情況下行距控制在55 cm左右,株距控制在
35 cm左右,一般直接采用點播的播種方式,每穴播下2~3粒種子即可。完成播種后還需覆上地膜,并用土壓實地膜中間與四周,確保地膜能完整覆蓋種子。
2 田間管理技術
2.1 苗期管理
玉米苗一般在播種7~10 d后長出,此時即可將地膜摳開,輕輕放出玉米幼苗,避免損傷其葉片。當玉米幼苗長葉至3~5片時便可間苗,間苗過程中需留下壯苗,將病苗與弱苗除去,還要及時對缺壟處進行補種。但須注意留苗密度不可過大,以防玉米因缺乏日曬、水分而果穗偏小,影響產量。當玉米幼苗長葉至6~7片時,即可蹲苗,蹲苗主要是控制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長,幫助其扎實根系。最后,黑糯玉米苗期時還需利用呲蟲啉可濕性粉劑防治薊馬病害。
2.2 拔節期管理
當黑糯玉米基部生長出第一個節間時,表示其進入拔節期。拔節期時,首先需揭膜,地膜需徹底清理干凈,避免殘留在土壤中。其次,應重視做好分蘗去除工作,避免分蘗過度爭搶主稈營養。然后需實施中耕疏松土壤措施,中耕深度一般為約5 cm,確保能保留促進根系生長的水分。最后,需追加施肥,通常施尿素450 kg/hm2左右。
2.3 大喇叭口期管理
黑糯玉米在進入大喇叭口期時,玉米螟的發生概率會大大增加,玉米螟會直接破壞玉米植株的多個部位,從而對其產量形成不良影響,因而在此階段的管理中應重視玉米螟的防治工作。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多會啃咬玉米的心葉,因而在防治時需采用乳劑加細煤渣混制成顆粒,灌注玉米心葉,一般是每株灌2勺即可,以起預防玉米螟的作用[3]。其次,大喇叭口期是黑糯玉米需肥量最多的時期,因而在此時期中還需做好追肥工作。一般追施尿素即可,長勢欠佳的情況下還可對葉面追施磷酸二氫鉀溶液,以促進玉米快速生長。
2.4 花期管理
當黑糯玉米抽雄后3 d時,即意味其進入了花期。在此時期的管理中首先應實施人工輔助授粉,將雄穗花粉以小棍輕敲落至花絲上即可。每3 d實施一次,一般實施3次左右即可。黑糯玉米產量還受花期到灌漿期這段時間肥量的直接影響,因此在此期間還需適當追施氮肥,一般追施尿素225 kg/hm2左右即可[4]。若是觀察黑糯玉米長勢不佳,則還可于其葉面處實施追肥,通常是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即可,每隔3 d噴施1次,一般追肥3次后便可有效致使長勢增優。
2.5 灌漿期管理
完成人工輔助授粉工作后12 d,黑糯玉米進入灌漿期。在此時期的管理中,首先應做好灌溉工作,確保為玉米提供充足水分,增加籽粒重量。其次,應重視對黑粉病、玉米螟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黑粉病發病初期時,病瘤內部顏色為白色,當發展至后期時,病瘤內部顏色則轉至灰黑色,并含有大量黑粉狀的病菌孢子。因此養殖人員還應仔細觀察玉米的生長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并控制黑粉病。黑粉病的防治可采用藥劑拌種、合理密植、及時銷毀黑粉病株等措施。玉米螟防治過程中,可在玉米地中設置誘殺燈,通常情況下每hm2掛設約55盞誘殺燈即可,確保能有效殺滅玉米螟成蟲。
2.6 及時采收
需嚴格把握黑糯玉米的適時采收期,避免采收過早而導致籽粒缺乏黏性,影響口感;或采收過遲,玉米失去鮮香甜味。授粉后18~23 d為黑糯玉米的最佳收獲時期,這個階段時黑糯玉米的籽粒含水量達70%左右,其尖部成開始呈紫黑顏色時,是甜度較高、香味較濃的時期。
3 結語
在黑糯玉米的種植過程中應切實做好播種準備工作與田間管理技術,促進其在苗期、拔節期、大喇叭口期、花期和灌漿期均能得到良好生長。以此確保真正提高黑糯玉米的種植產量,優化其種植質量,從而得以有效提升玉米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并推動黑糯玉米栽培技術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甘朝亮.黑色糯玉米品種篩選試驗[J].北京農業,2014(9):63-66.
[2]孫艷.淺談糯玉米優質高產種植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5(22):212.
[3]周燕輝.優質糯玉米高產的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15(24):47-48.
[4]李瑩.優質黑糯玉米春播覆膜栽培措施[J].吉林蔬菜,2014(5):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