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雄
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好了,公共服務到位了,社會保障落實了,救助體系也逐步完善了,脫貧的基礎條件具備了。但是,脫貧容易致富難,達標容易持續增收難。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委、廣西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錢學明深有體會。
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都明確提出要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
“要致富,需要產業支撐。貧困村條件差,要找到合適的特色產業不容易,貧困戶能力弱,參與產業發展更難。”錢學明認為,貧困村發展產業需要創業帶頭人的探索和引領。通過帶頭人示范帶動,讓貧困戶跟著走,才能走出產業扶貧的道路。
自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以來,民建廣西區委針對聯系點——東信村那落屯的地理優勢和環境特點,選派一名優秀的機關專干駐村幫扶,同時積極聯系會員企業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人畜分離項目”、食用菌種植等扶貧項目,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2013年12月13日,民建廣西區委還組織廣西區直會員骨干和新會員,到南寧市隆安縣東信村開展“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考察活動,并參加廣西中華職業教育社·隆安縣東信村食用菌種植培訓基地掛牌和東信村村委辦公樓啟用揭牌儀式。
“民建廣西區委在扶貧聯系點隆安縣東信村探索了幾年,本來是希望能找到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但單純地給農民上課培訓,沒有什么效果。后面又籌錢幫助農民發展香菇種植,農民雖掙了點錢,仍不足以脫貧。2014年,我們加大投入,對愿意養雞的農民每戶補助1.5萬元建雞舍、提供雞苗500羽,有20戶農戶參加。雞養好了,村民依然只賺了一點錢,離致富還遠,原因是他們憑經驗養雞、靠自己銷售,規模不大、周期較長,成本較高、利潤偏低。如果要擴大規模,投資大、技術要求高、風險大,一般農民既沒有能力,也不敢輕易嘗試。只有一位有文化的年輕村民成功了,他借鑒了規模養雞的經驗:跟龍頭企業合作,企業提供雞苗、飼料和技術指導,并且保價收購,他只需要把雞養好,平均每年能出欄2.5批,每批近萬羽,一年能掙6萬~8萬元。”
這位農民的做法引起了錢學明的重視,民建廣西主委及時總結經驗,動員、組織村民向這位“能人”學習,很快發展到10多戶參與。然后,通過鎮政府頒發證書,認定他為“貧困村養雞產業帶頭人”,并簽訂協議、購買服務,請他協助龍頭企業指導村民,向村民傳授經驗。還幫助成立了以帶頭人為理事長的養雞專業合作社,組織社員在打疫苗、出欄時互幫互助,拉雞苗、飼料時統一安排車輛,成為村民與公司溝通的橋梁。“村民都說,這樣養雞比種玉米輕松多了!”
此后,更多的東信村民加入養雞行列,短短兩年已經有33戶參加,建成雞舍36座,其中貧困戶有5戶。按此規模,東信村一年的養雞產值就超過2000萬元,純收益超過200萬元。
規模養雞項目得到村民認可后,民建廣西主委又籌措資金48萬元,興建6座雞舍,作為村集體資產,優先租給貧困戶,租金收益歸村集體。這樣,集體經濟有了,更多的貧困戶也能養雞了。
錢東明認為,在東信村規模養雞產業發展中,鄉鎮黨委政府、幫扶單位和龍頭企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這些作用通過帶頭人及合作社,帶動、引領村民走出致富路。“帶頭人的帶動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探索貧困村產業發展之路;二是引領、幫助村民一起發展產業;三是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更好對接龍頭企業;四是助推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
“我們的實踐表明,帶頭人的帶動作用明顯強于村民‘被培訓。政府花大力氣組織培訓農民,農民拿著補貼參加培訓,重復培訓、無效培訓占了相當比例;而帶頭人的帶動作用更加直接、有效。因此,脫貧攻堅應該重視發現、培養、使用帶頭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此,錢學明建議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及時發現貧困村脫貧致富帶頭人。鄉鎮黨委政府、村兩委、駐村干部,要善于發現具有開拓精神、頭腦靈活的農村致富能人。二是著力將致富能人培養為致富帶頭人。黨委政府、幫扶單位要支持致富能人搞好產業發展,提高思想認識、業務水平、組織能力,使其成為能夠影響、組織、帶領村民一起創業致富的帶頭人,并幫助成立以帶頭人為骨干的專業合作社。三是授予致富帶頭人稱號。由當地政府通過頒發證書等形式對致富帶頭人給予認定,樹立他們的威信,增強榮譽感和責任意識。四是購買致富帶頭人的服務。與致富帶頭人簽訂協議,購買他們的服務,發揮他們的帶動引領作用。把政府的培訓資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使用效率,把產業扶貧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