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雄
“撤點并校”雖解決了教學條件、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但又帶來了學生交通安全事故頻發、上下學時間過長的現象。近幾年來,加強貧困地區中小學生上下學的安全問題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雖然一些地區推廣使用了安全校車,但在一些道路通行條件差的貧困地區,還是不現實。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湖南省副主委,湖南大學兩型社會研究院副院長戴曉鳳在本次全國兩會上呼吁加強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推進教育精準扶貧 。
“十幾年前的老式課桌還在使用,桌面坑洼露釘子;學校操場沒有硬化,晴天滿是灰,雨天一片泥;宿舍由老教室改建,幾張鐵床擠了56個孩子;食堂很小,滿操場站著吃飯的孩子;不到10歲的小姑娘踉蹌著提桶打熱水洗浴……”說起當年在湖南偏遠農村看到的場景,戴曉鳳至今仍覺得心酸。
近年來,農村中小學的“撤點并校”導致農村學校服務半徑不斷延長,農村孩子上學的路途也變得越來越遠。尤其是一些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孩子走讀上學變得非常困難,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
為了解決邊遠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孩子上學難問題,早在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與國家民委就先后出臺了《關于農村與少數民族地區寄宿制中小學的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寄宿制學校作為發展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有效辦學模式。
為全面了解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情況,2016年4月初至10月上旬,湖南省政協民宗委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學者,深入湘南、湘西各市(州)的民族鄉(鎮),共15個中小學進行實地調研,針對學校“住宿難、就餐難、洗澡難、如廁難”的實際困難,提出盡快推進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實現“一生一床、熱水淋浴、熱飯熱菜、飲水安全、廁所衛生、課桌椅換新”。湖南省政協還于當年11月14日召開界別協商會議,就“全省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展開協商和探討。
調研結果顯示,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對整合師資力量和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農村綜合辦學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各個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但與此同時,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中的一些問題也十分突出。
“困難很簡單——缺錢!缺人!劃撥的公用經費只能維持學校的基本運轉,對寄宿的新增成本缺乏科學測算及綜合考慮,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難以引進人、留住人,優秀教師、年輕教師一有機會就千方百計考試外調。沒有專業的生活教師。班主任上課是老師,課外是心理輔導員,晚上是寢室管理員。因預算有限,從社會聘請的生活管理人員素質偏低,基本沒有教育引導學生人格養成的能力。”戴曉鳳認為,教育扶貧的根本目的是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正是推進貧困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因此,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就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她建議:
出臺專項政策。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專項政策,明確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的統一建設與管理標準,并將貧困地區列為優先發展區。
加大資金投入。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增設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運行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加大教育扶貧資金向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力度。二是引導社會資助。建議各級政府切實做好各種教育類社會公益組織、教育基金組織、教育公益類項目等的對接、服務、協作,建立、完善社會捐助教育的平臺和工作機制,引導社會助學資金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重點幫扶。
強化人員配備。一是強化農村地區的師資培育,將師訓經費予以單列并納入預算。要繼續加大委培師范生招錄力度,進一步推廣農村教師到城區學校鍛煉、城區教師定點支教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雙向交流。二是增加人員配備。圍繞寄宿制學生的生活,研究適應當前形勢的學校人員配備模式與后勤服務的供給方式。
保障教師待遇。加快農村學校教師周轉房宿舍建設,切實解決教師生活用房問題。根據偏遠程度分設檔次,建立完善特殊津貼制度。設立專項獎勵基金,獎勵長期在農村基層寄宿制學校工作的教師。完善有利于農村教師成長、向農村教師傾斜的職稱評審標準,在職稱評定、評先選優上向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傾斜。
“教育扶貧扶的是一代人。辦好每一所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讓每一個貧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資源,就是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戴曉鳳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得到教育部門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