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玉虎
摘 要:立足甘南藏區初中生物教學現狀,積極開發和利用當地生物資源進行教學,以身邊常見的生物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善目前當地的教學現狀。
關鍵詞:生物教學;課程資源;利用
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包含有形的課程資源和無形的課程資源。近年來,地方課程資源在學術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從目前筆者所接觸的研究來看,地方課程資源的概念在我國還沒有比較統一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從課程資源的概念中衍生而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譚娟暉認為,地方課程資源是指本國家內各個地方獨特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組織等各個方面。孟凡麗認為,地方課程資源是指各地方根據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和需要而設計開發的課程資源,目的是為了增加課程資源對本地區不同需要的適應。王建虎認為,地方課程資源是指能作為地方課程的構成要素,支持和服務于地方課程實施,由地方開發,具有地方教育價值的一切因素的總稱。所以地方課程資源就是指課程教學中一切可用于課程的實施、能夠促進課程目標實現的當地資源。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采用統一的教材,一部分內容受時間、地域的局限,在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結合本地社會、生物以及學生的實際開發利用本地生物課程資源,適當充實教學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還可以保證課堂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
一、甘南藏區初中生物教學現狀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黃土高原西部過渡段,是藏漢文化的交匯帶。獨特的地理位置,生態系統多樣,生物資源豐富。所以通過開發和利用這些學生身邊常見的地方生物課程資源,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生主要以藏族為主,采用雙語教學模式,學生由于漢語基礎知識薄弱,對課文內容理解相對困難,加之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教學模式依舊處于“你聽我講”的模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大。針對這一現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利用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物資源、生活經驗,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目前的教學現狀。
二、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1.牦牛對高寒草原環境的適應
教材內容展示的是駱駝與駱駝刺如何適應沙漠環境來說明生物適應環境的觀點,對于本地學生來說,理解并不困難,但是由于學生在本地并未見過駱駝和駱駝刺,所以對此內容理解并不直觀,不能引起學生更大的興趣,如果在此基礎上通過開發和利用一些當地的課程資源,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例如牦牛素有“高原之舟”美譽,它是如何適應這種高寒環境的?由于學生大多數來自農牧區,自然熟悉牦牛的特征,所以課堂上學生有更多的想法,課堂的參與度就會提高,通過大家的匯總,可以總結出牦牛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全身被毛,濃密細長等,這些形態特征更有利于抵御高原寒冷環境,通過學生的討論能夠更好更直觀地認同“生物適應環境”的觀點。
2.狼毒花對高寒草原環境的影響
教材章節第二部分內容以《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實驗的形式展開,講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知識點,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雖然有了一定認識,但對于學生而言,這個探究實驗仍有較大難度,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概括表達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對此,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當地生物資源展開教學,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更容易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狼毒花是本地草原上最常見的植物,其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能適應干旱寒冷氣候,周圍的草本植物很難與其抗爭。其根系越發達,毒性越大,已被視為草原荒漠化的“警示燈”。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自己常見的狼毒花特性的了解來提出問題,進行探究,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對環境影響”的觀點。
綜上所述,在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生物教師可以緊扣課程標準將搜集到的有價值的地方課程資源結合教學時間、教學對象、教學內容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實現地方課程資源與課本資源的整合,彌補課本資源的不足,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并且通過教學能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養成勤于思考、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愛家鄉、以家鄉為自豪的情感,以此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
[2]徐繼存,段兆兵,陳瓊.課程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J].學科教育,2002.
[3]唐小平.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J].中學生物教學,2008.
注:本文為甘肅省十二五立項課題《合作市初中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批準號GS[2015]GHB0867階段性成果之一。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