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欣
摘 要:在初中階段,語文課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鼓舞,更能使其修養得到提高,因此,學習初中語文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帶來一些樂趣,因為單純講解課本上的知識學生會感覺枯燥乏味,可能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應該多多應用一些趣味教學法進行教學,這樣有利于教師教學語文課程,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為以后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趣味性教學;初中語文;教學語言
在初中階段,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教師也應該重視學生自身素養的發展,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教師想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必須要求學生認真聽講,教師想要讓學生認真聽講,就必須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初中階段的學生不能完全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必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教師的教學語言決定學生的學習狀態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運用趣味性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因為教學語言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教師講課有趣,那么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關于風的古詩詞時,教師可以運用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讓學生充滿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提問一位同學,如果他回答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等,教師就應該給予該同學適當獎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課外知識,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自己對考題的思考范圍,從而使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在趣味中成長。同時在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規律,告訴學生文言文試題命制穩中有變,不變考點是實詞解釋和句子翻譯等。教師運用一些幽默的語言教給學生一些語文知識,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增加課堂優美語言,提高教師教學趣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趣味教學法給學生增添一些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教師應該讓學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運用趣味教學法給學生做一些思想工作,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教師通過趣味教學的方式教學,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順利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從而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教師通過趣味講解,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生書寫作文時,教師可以用優美的教學語言給學生說一些作文句子,讓學生產生寫作的靈感。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說這段優美句子,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通過教師優美的教學語言可以增加學生寫作的靈感。教師在課堂上增加一些優美語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濃厚。教師通過趣味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懂得掌握優美句子的重要性,可以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親近感,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任務完成時給學生增添一些美句和喜感,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通過趣味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解除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運用趣味性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通過趣味教學的方式,教給學生要有足夠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要有創新精神,做到這些,那么學生就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教師通過給學生講解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讓學生明白,做到這些方面是需要足夠的努力和耐心的,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會讓自己將壓力化成前進的動力,才能使學生堅強勇敢、堅持到底,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上課是否積極舉手發言,對于成績的影響很大。所以,教師應該運用趣味性教學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回答課堂問題,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因為每個舉手的同學在舉手之前,都是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并且有了自己的答案,即使這個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學生至少是通過大腦思考過的,這就是值得的。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古詩《春望》時,可以做出提示,春天的花開鳥鳴反而使詩人杜甫生出憂國和思親之情的詩句是哪一句,學生如果主動舉手并回答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古詩,就證明教師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所以,教師應該通過趣味教學法增加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膽量,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教學目標。
在初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語文教師運用趣味性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得到提高,可以使學生輕松地學習更多知識,促使學生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教師運用趣味教學的教學方式,可以為祖國培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艷平.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J].科技信息,2010(28).
[2]孫麗芳.情景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2012(1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