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華
國有企業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的多維效用分析
翟文華
(淮北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淮北130012)
本文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論證并提出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其內容和要求是對國企進行股份化改造、完善治理結構、調整優化國有經濟戰略布局,增強國企的國際競爭力,發揮國企在科技進步方面的主力軍作用。
股權多元化;法人治理結構;科技創新
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國有企業(以下簡稱“國企”)股份制改革的進行,具有市場主體地位和資格的國企得以真正構建,進而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但是,國企的法人治理結構仍然不夠完善。國企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關于國企的地位,李幫喜、崔震根據生物動力學模型分析得出:國企能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調節者,可引導私有企業合理發展[1]。其二,關于國企改革的走向,以張維迎為代表的“產權改革”派和以林毅夫等為代表的“剝離負擔”派影響較大。梅潔[2]基于對這兩類派別的邏輯分野、主要舉措及其局限性的剖析,結合國企改革的實踐,提出簡政放權、引進積極股東參與、統籌黨委與法人治理相結合的公司治理機制,改革國企選人用人辦法,建立具有綜合性的企業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3]。其三,關于做強做大國企,李政等運用現代效率及其分解測度理論的研究結果顯示,國企在創新資源投入總量上具有優勢,但其創新效率普遍低于其他類型所有制企業[4]。關于國企地位、改革方向和做強做大國企的研究仍然局限于某一方面,鮮有有關這三方面問題的綜合研究。
增強國企的創新能力的根本在于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主線是市場配置資源,改革基礎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要求是“明晰產權、明確權責、政企分開、科學管理”,以“規范經營決策、確保資產增值、促進競爭公平、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效率、承擔社會責任”為改革重點,以現代產權市場激勵所有者和經營者追求國企資本增值,實現優勝劣汰。
(一)優化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應把股權結構多元化與企業整體上市結合起來,提高國有資產資本化、證券化水平。要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大型國企改制重組,讓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國企,允許民間資本在改制中控股國企,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降低國有控股企業中的國有股份比例,讓那些有利于行業和企業持續發展的優質民營企業加入國企,實現各個主體在權、責、利方面的平衡與統一,以保持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各個方面的利益平衡,實現股權多元化以及經理的權利與約束之間的平衡,形成既有動力又有約束的機制,實現以多元化股權為基礎的公司法人治理機制的商業化、靈敏化。
1.完善董事會體制機制
健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既承擔各自責任又協調運轉與有效制衡的機制。健全外部董事選聘、培訓、評價機制,促進獨立董事履職盡責。董事的義務和責任為:(1)善管義務、忠實義務;競業禁止義務;(2)借貸和擔保的限制。董事會的獨立性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思想,是有效實施全面內控的基礎。樹立現代企業制度內部因子相互制衡的思想和理念,董事長與總經理職責合理分開,履職高效、運轉順暢。兼顧“股東治理”和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并結合公司運轉與發展的實際,不斷優化治理結構。
2.監事會由“不監事”、獨立性和權威性缺乏轉向職責強化
一般說來,監督機構有效的條件是其具有獨立性、專業性、積極性和監督權。
在監事會構成創新方面,引進獨立監事制度,增加獨立監事,提高監事會的獨立性。建立監事資格認定制度,促使懂經營、善管理、會理財、有威望以及有財產的專業人士擔當監事。
監事會職能創新包括重大決策、建議的否決權,董事和經理層人事的任免建議權,董事報酬確定權,公司財務監督檢查權,利益相關者保護權等方面的創新。
在監事的激勵約束機制創新方面,規定監事瀆職、對公司造成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監事可通過購買責任保險的方式,減輕其賠償責任??蓪⒅縻y行席位引入監事會,發揮監事會制衡作用。
3.經理人激勵約束由不足轉向充足
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完善經理人市場,更好地發揮企業家作用。競爭性國企的中高級管理人員逐漸由政府委派或由政府人員選拔的方式向市場選拔轉變,逐步隔斷政府“影響或控制企業”的人事鏈條。經理人市場是實現對經營者有效激勵與約束的基礎和前提。應將經營者的選擇權交還給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董事會,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潛在經理人的信息。
完善高管的績效評價體系,將報酬和績效掛鉤,績效的考核要公平、透明。堅持效率優先,公平分配;堅持市場分配為主,政府宏觀調控;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統一;堅持年薪制激勵與股權激勵結合,實現企業薪酬制度與市場薪酬制度接軌,確保國企競爭力的延續性和持久性。讓經營者在獲得高收益的同時,承擔高風險,提高其努力工作的積極性。應以經營者的績效作為其各項收入的依據,績效評價應盡可能科學、規范、合理、可度量。在現有年薪設計的基礎上,增加保障企業長期利益的指標。高管年薪分為基本年薪和績效年薪兩部分,前者與股票期權共同體現長期性指標;后者視公司績效的高低而變動,使其對經理人既有激勵,又有約束。采取股票獎勵,包括遞延股票報酬、股票期權、業績股份、虛擬股票等持股型報酬形式,使經理人的人力資本在股權結構和收益分配中得以體現。將企業高管薪酬與企業效益掛鉤,使其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注重創造企業長期價值;引導高管放棄以權謀私的行為,減少敗德行為。
約束功能主要是防止高管的偷懶行為和道德風險問題,同時對高管的瀆職行為進行懲罰和制裁。加強董事會、監事會對經營者的監督,主要包括:一是所有權約束;二是監督機制的約束;三是對瀆職行為的懲罰;四是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強化對企業財務的審計監察,強化高管的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企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透明機制,防止出現內部人控制的現象。應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
4.銀行債權人對治理結構的影響由弱到強
實施“相機性控制”,股東享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債權人只是合同收益的要求者。當企業破產后,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便由股東轉移到銀行,由銀行控制企業。與股東控制相比,銀行控制更具優勢:對企業財務狀況等信息的掌握更多、更準確,有效控制內部人的成本;使公司治理結構的效率更高。
(二)全力優化國有資產管理制度
嚴格遵循國家所有、分級代表,政企分開和政事分開的原則,按照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的要求,以國有產權為主線,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各項法定職能,健全資源綜合利用的有關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國有資源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保證國有資產管理的科學化、公正化和效益化。
首先,大力推進國有資產資本化,完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制度,根據國家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需要,將更多的國企集團改造成為功能完整、運行有效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投資公司。其業務包括:淘汰落后產能,將部分資產整合分拆,并引入民營企業。
其次,健全國有資產監管規制體系。以產權關系為紐帶,圍繞規范政府、國資監管機構與國企間的關系,健全國企的投資、財務、產權、風險等各個專項管理制度,健全國有資產管理的基礎制度,夯實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各項法定職責。
(三)準確界定不同國企功能,實行國企分類改革
公益性國企主要負責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重要能源開發和高精尖技術創新,推動公益性國企的穩定發展,使其成為未來基礎性研究的重要方面軍。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重點加強對公益性國企的服務水平、價格制定、資源配置、內部運行機制等方面的監管和約束。
競爭性國企以參與市場競爭、實現經濟利潤為目標,應確立增強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思想。明確競爭性國企的純粹市場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審批環節,完善出資人對經營者的制度約束。競爭性國企與民營企業存在競爭和互補的關系。
(一)國企主導創新的有利條件
由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轉變,推動國企成為創新主體,走創新驅動之路,成為國企“做強做優”的必然和現實選擇。國企的技術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民族產業的技術水平。國企必須承擔引領技術進步和拉動所在產業升級的社會責任。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和重要支撐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在于技術的演進和進步。大型國企的技術力量強、人才集中,能夠把全國的優勢力量集中在一起,促進產學研聯合,集中優勢力量對重大課題進行攻關。
(二)國企創新驅動的基本路徑
1.創新管理由重物輕人轉向以人為本
穩定、吸引和激勵科技人才,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全力吸納海內外高端科技人才,注重培養和激勵敢于并善于創新的人才隊伍,尤其是培育結構合理、梯次遞進的領軍人才隊伍,造就一批世界級的科技帶頭人和高水平研發團隊。設計科學合理的創新績效考評體系,健全人才使用和評價機制,完善創新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提高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優化配置人力資源。
2.創新利益分配由失衡轉向共享
鼓勵各個創新主體間組建標準聯盟、技術聯盟、專利聯盟和產業聯盟,以項目為紐帶開展合作創新、合伙創新及研發合作創新。搭建企校(院、所)之間跨學科跨領域的戰略合作平臺,鼓勵國企與民企在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實現要素產權資源的耦合,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發揮各方優勢,形成創新產業鏈,共享科技資源,共同分擔風險和成本,共同推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工程化,縮短研發時間,提高研發效率,實現創新資源的協同效應和研發的規模效應[5]。通過長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新型合作手段,提高國有資本的創新效率。根據不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構建國企、高校和科研機構間強強聯合、探索多層次、多維度、多元產權協同高效的發展模式。加強國際合作,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廣泛汲取國際成功經驗,推進平等互惠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國際科學計劃。
總之,國企改革縱深推進與戰略性調整的根本目標是服務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6],促進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實現國強民富。
[1]李幫喜,崔震中.國國企與私有企業的經濟角色關系研究——基于動力學演化模型的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6(9):44-51.
[2]梅潔.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論邏輯之辯——兼評張維迎(1995)與林毅夫等(1997)主要觀點[J].現代經濟探討,2016(1):36-39.
[3]劉青松,肖星.敗也業績,成也業績——國企高管變更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5(3):151-163.
[4]李政,楊思瑩.行業差異、所有權性質與創新效率:兼論國企創新資源配置[J].中國科技論壇,2016(9):65-70.
[5]周志太.農業科技發展方式的九大轉變[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79-82.
2017-01-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經濟學視角的協同創新網絡研究”(15FJL013);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安徽國有上市公司高管創新激勵協調機制研究”(AHSKY2015D42)。
翟文華(1972-),女,講師,吉林大學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從事國有經濟研究。
F204
A
2095-7602(2017)03-0052-03